钱币论坛_首席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席专场竞买 | 2024秋拍日程 | 12月:20-22日 保利 钱币 邮品 | 1月:8日 阿城哥 | 11-12日 SPINK | 14-15日 CNG Triton#28 | 18-24日 SBP | 23-26日 SA#51 | 1月海外拍卖日程

首席甄选店铺 首席收藏官方店铺 | 茉莉钱庄 | 权芳斋 | 德泉缘 | 德藏世界币章 | 广银阁-现代币章 | 姑苏银庄 | 东丰阁-纸钞/现代币 | 小同行银楼-银器杂项

精选藏品列表 成都小江 | 天生銀家 | 小陈弟弟-币章 | 泉是漏 | 浩川收藏-纸钞/机制币 | 蜀藏阁-机制币 | 梧诲泉阁 | 凝晖堂 | 一思阁 | 小精品银元铺子

查看: 12412|回复: 18

宋代史料之源流初探

[复制链接]

7

主题

70

帖子

378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发表于 2016-1-12 16: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eep14 于 2016-1-13 11:46 编辑

                                                                            宋代史料之源流初探

     研究宋代历史,必然离不开汗牛充栋的宋代史料。经过近千年的传抄刻印,这些史料,或流散、或湮灭、或篡改、或辑误、......以至残缺不全,甚至相互抵牾。
     因此,对于宋代史料的使用,存在两个误区:一,“拿来即用”,摘取史料中的记载,不加研究考证,直接演绎发挥;二,“因噎废食”,基于史料存在的各种缺点,否认史料的研究价值,走向另一个极端。
     书,不可不读,亦不可全信。本文的目的在于:初步梳理宋代各种史料的来源和出处,以及整理、编撰、流传的一个大概脉络,为研究者如何选取和使用宋代史料,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附上目录:
一,宋代官方记录并修撰的史料
1,官方史料的种类
    A原始档案部分:
        *起居注 *时政记 *日历 *其他档案
    B编撰成书部分:
        *实录 *国史 *会要 *其他史书 *小结
2,官方史料的编纂与流向
    * 北宋部分  
    * 南宋部分
    * 小结

二,宋代私人修撰的“别史”
1,北宋时期
2,南宋时期
3,宋末元初

三,宋代士大夫的“文集”与“笔记”
1,文集类
2,笔记类

四,宋代的地方志
1,全国范围的地理总志
2,各地地方志

五,宋代其他文献资料
1,农业
2,医学(含法医)
3,科技(天文、数学、建筑、采矿等)
4,商业与城市
5,文化

六,元朝官修《宋史》
* 编修过程
*《宋史》的优点
*《宋史》的缺点
*《宋史》的立场
*《宋史》的内容构架

七,明清以降对宋代史料的收集整理
1 出版业的兴盛。
2 明《永乐大典》
3 清乾隆《四库全书》
      *《宋会要辑稿》徐松
      *《续资治通鉴》毕沅
4 近现代的整理成果

八,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0

帖子

378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宋代官方记录并修撰的史料

1,官方史料的种类
    A原始档案部分:
   
     * 起居注
      “起居注”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皇帝言行的原始档案,据说最早出现于记载的是汉武帝的《禁中起居录》。自汉以下,历代时断时续地保留了这个制度。宋立国初,各项制度尚不完备,至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置起居院,始由专人专职修记“起居注”,记载皇帝的行踪、言录、诏令、御批等等。不过我们应该要注意到一点---宋代的“起居注”是先送皇帝审阅,再送史馆存档的。
   
    * 时政记
      “时政记”是记载宋代重要军国政事的讨论及决策过程的档案,由宰相和枢密使挂职记录,属于国家机密,由专修国史和实录的机构保管。新皇帝登基后,存档的“时政记”与“起居注”成为编写前任皇帝《实录》和《国史》的原始材料,成书以后,里面的内容才等于解密。

    * 日历
      记载宋代各种政事,包括民生、经济、军事、河防、水利等各方面的奏折、诏令、制度、公文,可谓包罗万象。这些材料(包含“起居注”与“时政记”),按时间顺序一条一条地记录下来,成为一本信息丰富的“流水账”,由史馆保管,为进一步编修《实录》、《国史》作准备。
      高宗南渡,鉴于“靖康之难”时各类典籍的失散,更加重视档案资料的保存。一方面,徽宗时曾经设置的六部“架阁文字”职位与“架阁库”,得以恢复并制度化,负责保管各部的公文档案;另一方面,北宋时期的“日历”原为档案性质,南宋时期的“日历”则进一步修整成书,便于保管和查阅。

      在两宋的大部分时间里,记录“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的制度得到了比较规范的执行,积存了丰富的档案材料。但是,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徽宗废政”、“高宗南渡”,曾经出现过中断,不过待时局稳定后,也进行了补充和修撰;此外,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曾经导致这些材料被推倒重来,如秦桧专权时,由其子秦熺所修录的“日历”,在秦桧去世后被下令重修;最后,理宗以降,至“崖山亡宋”,因战事紧迫,档案收集自然参差不齐,相关事件的记录与保存也不够全面。

   
     * 其他档案
       各类日常性的,奏议的文稿、来往的公文、敕令与格式、地方闰年一上的户籍版图等档案,由各官司分别保存,称为“架阁”,以便修《实录》、《国史》、《会要》、《会计录》等书时,相关人员进行查阅并采集。
   
   

B编撰成书部分:
   

* 实录
       “实录”是以宋代每一朝皇帝的在位时期为编撰时限,以“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的资料为基础,兼顾收集其他渠道的相关材料,以编年体为体裁,加工编撰而成的史书。
      宋代新皇帝登基,下诏编撰上一任皇帝的“实录”,是一种制度,一般由宰相挂职负责这项工作。“实录”成书后,一定地位以上的士大夫可以借阅和抄录。“实录”对比于“日历”,经过进一步整理,显得相对简炼,例如《宋高宗日历》是一千卷,编撰成书的《宋高宗实录》则是五百卷。


* 国史(正史)
       对比于“实录”,宋代的“国史”(或称“正史”)是官方进一步加工修成并正式公布的史书,采用的体裁是纪传体,有“纪”、“志”、“传”,但不包含“表”,因为另有“宗正寺”和“玉牒所”分掌宗室族谱与皇帝属籍,宰执的更替也另有记载。
      “国史”的修撰,也是新皇帝登基后,由宰相挂职负责进行。修撰内容时限有时为一朝,有时为数朝;修撰的过程,有一次成书进呈,也有多次分部成书进呈。宋代的“国史”,并未刊印出版,士大夫们可以传抄。


* 会要
      “会要”不是史书,是记载典章制度的政书,将礼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排序编辑而成。“会要”是研究宋代各项制度的重要典籍资料。

* 其他
        “宝训”(或名“圣训”)系编集皇帝的言论诏谕而成;“圣政”(或名“政要”)系编集皇帝与群臣问对之语而成,采用的原材料主要为“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内容相对精简。
       “会计录”:宋代的经济情况非常复杂,简单来说,当时困扰统治阶层的主要问题是财用不足。因此,以“开源节流”为目的,宋代皇帝多次下令三司及后来的户部编辑“会计录”,统计各项经济数据,便于统治阶层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会计录”对宋代经济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经武要略”:经过宋金战争洗礼后,南宋统治者,提高了对军事的重视力度,于是以每朝皇帝在位为时限,编纂军事战争方面的史料为“经武要略”,成为南宋中后期的一项制度。


小结,宋代官方记录并修撰的史料,主要为:
# 原始档案的“起居注”和“时政记”;
# 北宋时为原始档案,南宋以后初编为书的编年体“日历”;   
# 修撰成书的有编年体《实录》、纪传体《国史》或《正史》、政书体《会要》、其他类《宝训》或《圣训》、《圣政》或《政要》、《会计录》、《经武要略》等等。

       《宋史-汪藻传》中记载了汪藻于绍兴元年(1131年)上书宋高宗的一段话:“古者有国必有史,古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有助于我们理解宋代史料的渊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0

帖子

378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ep14 于 2016-1-20 11:36 编辑

2,官方史料的编纂与流向

* 北宋部分  

    宋太宗时期: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史馆上《太祖实录》。
   
    宋真宗时期:
    咸平元年至二年(998-999年),钱若水主持,修成《太宗实录》,后又重修《太祖实录》成。
    景德四年(1007年),丁谓上《景德会计录》。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王旦上《两朝国史》(太祖、太宗两朝)。

    宋仁宗时期:
    天圣二年(1024年),王钦若上《真宗实录》。
    天圣八年(1030年),吕夷简上《三朝国史》(太祖、太宗、真宗三朝)。
    明道元年(1032年),吕夷简上《三朝宝训》(太祖、太宗、真宗三朝)。
    庆历四年(1044年),章得象上《国朝会要》(后世命名为《庆历国朝会要》)。
    庆历年间,修成《庆历会计录》。
    皇祐年间,田况修成《皇祐会计录》。
   
    宋英宗时期:
    治平年间,韩绛修成《治平会计录》。
   
    宋神宗时期:
    熙宁二年(1069年),韩琦上《仁宗实录》;曾公亮上《英宗实录》。
    元丰四年(1081年),王珪上《国朝会要》(后世命名为《元丰增修五朝会要》)。
    元丰五年(1082年),王珪上《两朝国史》(仁宗、英宗两朝)。
    元丰六年(1803年),林希上《两朝宝训》(仁宗、英宗两朝)。
     
    宋哲宗时期:
    元祐初,李常修成《元祐会计录》。
    元祐六年(1091年),吕大防上《神宗实录》。
    元祐中,诏修《神宗宝训》、《神宗国史》未成。
    绍圣二年(1095年),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因参与修史,被新党攻击,落罪受责降官。
    绍圣三年(1097年),章惇上重修《神宗实录》。
    元符元年(1098年),章惇进《神宗帝纪》。(注:为国史之“纪”部分)

    宋徽宗时期:
    元符三年底,诏修《六朝宝训》、《国朝会要》,未成。
    崇宁三年(1104年),蔡京上《神宗史》。(此据《宋史-徽宗本纪》,另《宋史-艺文志》记为《神宗正史》)
    大观四年(1110年),蔡京上《哲宗实录》。同年,下诏修《哲宗史》。
    宣和二年(1120年),下诏别修《哲宗史》,最后由王孝迪完成《哲宗史》。(《宋史-艺文志》记为《哲宗正史》)

      北宋官修的史书典籍,成书后没有刊印发布,原本保存于史馆,一定地位以上的士大夫可以借阅抄载。参与编纂者,亦可借此机会,接触大量的原始档案。所以,北宋的官方史料,就有了两个流传渠道,一为官方原本;二为士大夫抄本。
      “靖康之难”,金人将北宋的各类史书、典籍、档案等抄略一空。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原本,一部分难免遗散于这场劫难中,但大部分则被金人辇运到了燕京(今北京)。
       南宋中兴,士大夫们期望总结出北宋覆亡的原因,利用手上的北宋史料抄本,掀起一次自撰私史的高潮(本文下一章另为介绍)。此外,南宋官方重修北宋国史、实录、会要时,也大量借助了士大夫们所保留下来的史料抄本。


* 南宋部分

宋高宗时期:
绍兴五年(1135年),范冲上《神宗实录考异》。赵鼎、范冲上重修《神宗实录》。
绍兴七年(1137年),以重修《神宗实录》去取未当,命史馆复加考订。
绍兴八年(1138年),赵鼎上重修《哲宗实录》。
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上《徽宗实录》。
绍兴十三年(1143年),秦熺修成《建炎以来日历》,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秦桧亡,命史馆重修“日历”。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命史馆重修徽宗大观以前实录。置国史院,修神、哲、徽三朝正史。汤思退等上重修《徽宗实录》。

宋孝宗时期:
隆兴二年(1164年),魏(木巳、音si)等上《三朝帝纪》(神宗、哲宗、徽宗),《太上皇(高宗)圣政》。
同年诏免进“钦宗日历”,送国史院修纂实录。
乾道四年(1168年),蒋芾等上《钦宗帝纪》与《钦宗实录》。
乾道六年(1170年),陈俊卿、虞允文等上《四朝会要》(神宗、哲宗、徽宗、钦宗)。
乾道九年(1173年),梁克家等上《中兴会要》(后世称《乾道中兴会要》)。
淳熙三年(1176年),《太上皇(高宗)日历》修成。
淳熙四年(1177年),龚茂良等上《徽宗实录》(重修)。
淳熙七年(1180年),赵雄等上《四朝国史-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
淳熙十三年(1186年),王淮等上《四朝国史-列传》(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皇帝(孝宗)会要》。
由此,《三朝帝纪》+《钦宗帝纪》+《四朝国史-志》+《四朝国史-列传》,神宗、哲宗、徽宗、钦宗之《四朝国史》成书。


宋光宗时期:
绍熙元年(1190年),《寿皇(孝宗)日历》成。
绍熙三年(1192年),《寿皇(孝宗)圣政》、《寿皇(孝宗)会要》成。

宋宁宗时期:
庆元二年(1196年),修成《庆元会计录》。
庆元三年(1197年),京镗等上《高宗实录》。
庆元六年(1200年),修成《太上皇(光宗)日历》、《太上皇(光宗)圣政》、《太上皇(光宗)会要》。
嘉泰二年(1202年),陈自强等上《高宗实录》。
嘉泰三年(1203年),陈自强等上《孝宗实录》、《光宗实录》、《皇帝(宁宗)会要》(第一次)。
嘉定元年(1208年),诏史官改绍熙以来韩侂胄事迹。
嘉定六年(1213年),史弥远等上《高宗宝训》、《皇帝(宁宗)会要》(第二次)。
嘉定七年(1214年),史弥远等上《高宗中兴经武要略》。
嘉定十四年(1221年),史弥远等上《孝宗宝训》、《皇帝(宁宗)会要》(第三次)。



宋理宗时期:
嘉熙二年(1238年),以李心传为祕书少监、史馆修撰,修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国史,实录。
淳祐二年(1242年),史嵩之等进《中兴四朝国史》 (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孝宗经武要略》、《宁宗日历》、《宁宗实录》、《宁宗会要》(第四次定稿)。
淳祐五年(1245年),范钟等上《(理宗)日历》、《光宗经武要略》、《宁宗实录》。
淳祐十一年(1251年),郑清之等上《(理宗)日历》、《(理宗)会要》、《光宗宝训》、《宁宗宝训》、《宁宗经武要略》。
宝祐二年(1254年),谢方叔等上《(理宗)日历》、《(理宗)会要》、《七朝经武要略》、《中兴四朝志传》(推测是补充《中兴四朝国史》)。
宝祐五年(1257年),程元凤等上《(理宗)日历》、《(理宗)会要》、《(理宗)经武要略》、《中兴四朝志传》(推测是继续补充《中兴四朝国史》)。
景定五年(1264年),贾似道等上《(理宗)日历》、《(理宗)会要》、《(理宗)经武要略》、《徽宗长编》、《宁宗实录》(重修?补充?)。


宋度宗时期:
咸淳四年(1268年), 贾似道等汇总《理宗日历》、《理宗实录》(注:同年,史馆状《理宗实录》接续起修。)、《理宗会要》、《理宗经武要略》,《宁宗实录》 (重修?补充?),及《咸淳日历》。

       南宋官修的史书典籍,在“瀛国公”于临安(今杭州)投降元军后,也被整批装载运至大都(今北京)。然后,有人发现,当年金人迁都汴梁(今开封),遗忘了抢自北宋的史料典籍。一百五十余年后,南北两宋的官方典籍原本,相遇于北京,成为了后来元朝官方编修《宋史》的基础。
       南宋士大夫,注重于史料的保存和整理,私人抄录官方材料,以修撰史书或整理典籍的风气,一直延续至元朝初年(下一章节另行介绍),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

* 小结
      分析宋代官方史料的编撰过程,我们还能发现一个端倪,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实录》、《国史》等多次被重修改写,这为后人研究宋代历史,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例如,《太祖实录》的重修,也许与“烛影斧声”、“金匮之盟”脱不了干系。又如“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导致神、哲、徽三朝的史书,来回、反复地删添或重修。再如南宋后期,权臣相继秉政,任人唯亲,卖官鬻爵,掌控言路,使得官方史书沦为任人装扮的“小姑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0

帖子

378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7: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宋代私人修撰的“别史”

1,北宋时期
       北宋立国伊始,禁止私人修撰当朝史事成为一项制度。在整个北宋时期,“私史之禁”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此处,需要提及的一本书是《隆平集》。从书名来看,此书似乎只是一本士大夫的文集,而实际上,此书体裁却是类似北宋“国史”的纪传体。
       “隆平”意指“建隆”(宋太祖第一个年号)和“治平”(宋英宗唯一的年号),此书的内容时限,正是北宋前五朝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
       此书出现于南宋初年,刊印者介绍为曾巩所留遗稿,现代史学家对此有一些争议。不过,曾巩在元丰年间确实受命编纂《五朝国史》,在完成任务前受到政敌攻击而去,此事半途而废。《隆平集》一书,确实又是“国史”体例,内容多大亦相符合,不过内容却相当粗糙,显为未经统一校正的手稿。所以,笔者认为,此书系曾巩的遗稿一说比较可信。(还有其他线索,本文不再累赘)


2,南宋时期
       “靖康之难”以后,南宋士大夫一方面期望于总结北宋覆亡的原因,一方面出于对北宋繁华的怀念,掀起一股修撰“私史”的高潮。虽然期间也经历过官方的几次禁令,但是仍然涌现出一批有着重要地位的史书,这些史书体裁广泛,包括“纪传体”、“编年体”、“政书体”等等。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东都事略》王偁
       全书130卷,起自宋太祖,终于宋钦宗,是一本纪传体的北宋史,内容包括“帝纪”、“世家”、“列传”部分,没有“表”和“志”。北宋定都汴梁,亦称东京,书名中的“东都”由此而来。
      王偁的父亲王赏,在高宗绍兴年间,官任实录修撰,因此可以接触大量官方史料,为编撰此书打下了基础。有一种观点,认为此书为王赏、王偁父子两代人相继编撰完成,笔者认为可信。
      此后,洪迈受命编修《四朝国史》(神、哲、徽、钦)时,将《东都事略》一书上奏宋孝宗。王偁因此得以授官入仕,后升知龙州,历官至直秘阁。


*《三朝北盟汇编》徐梦莘
       “三朝”,指徽、钦、高宗三朝;“北盟”,指宋金之间的和与战;“汇编”指明此书的内容,是对各类史料的汇集与编撰。此书自政和七年(1117年)宋遣使与金订“海上之盟”开始,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南征被部下弑杀于扬州,次年宋金恢复和议止,共250卷,记载四十五年间事,为编年体。   
       宋金和战是两宋相替时的头等大事,宋人据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记录成书者,不下数百家,但“各说异同,事有疑信”。因此,徐梦莘各家所记,以及这一时期的诏敕、制诰、书疏、奏议、传记、行状、碑志、文集、杂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并蓄,按年月日标示事目,加以编排,征引的文献达二百多种,对记述的异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由此保留下来大量的珍贵的原始史料。


*《宋大诏令集》宋绶子孙
      收录北宋九朝的各类诏令文书,共240卷,今残存196卷,具有原始档案性质。原书不著编者,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王应麟《玉海》、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等文献所载,此书是由宋绶后人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利用家族所保存和收集的诏令资料所汇编。


*《宋朝事实》 李攸
    南宋初年,李攸编撰,全书60卷(今存20卷),是记载北宋的典章制度的会要体政书。


*《中兴小历》 熊克
     又名《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即《宋中兴纪事本末》),后名《中兴小历》,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名《中兴小纪》,是记录南宋高宗一朝的编年体史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
       此书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体史书,原书980卷,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於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简称《长编》)。
      李焘在编撰此书过程中,坚持“宁失于繁,勿失于略”,除取材于北宋官方国史、实录外,大量采用私家文集、笔记、行状、家传等材料,互相考校,保留了大量现已失传的原始材料。不过,这也是部分史学研究者对《长编》一书的诟病,认为私史不足信,笔者则认为,选取史料不能看“出身”,而是看“经不经得起历史考验”。
      南宋孝宗时期修成的《四朝国史》(神、哲、徽、钦),李焘也是主修官之一,间接证明《长编》与官修《四朝国史》的史料来源必有重叠之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杨仲良
      《长编》卷帙庞大,又系编年体“流水账”,很多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散落于各处,不便查阅。
       于是,南宋人杨仲良以重要事件为切入点,从《长编》中汇集各个事件的相关材料,重新编排为《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书,共150卷,为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代表作。


*《皇宋十朝纲要》李埴(注:本字为“上直下土”)
      李埴为李焘之子,官至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后以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兵马,卒于任。
      基于《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兴小历》等书卷帙庞大,士大夫们难以通览,李埴基于这些史料,缩编精简为编年体《皇宋十朝纲要》一书,25卷,记载北宋九朝及南宋高宗朝的历史。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陈均
      此书起建隆,至靖康,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北宋一代九朝的历史,主要根据《长编》删节而成,但也参考了日历、实录和其它史籍。全书共30卷,为编年体。陈均,南宋理宗时期的太学生,因修史而得以授官入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
      全书200卷,记述了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三十六年的史事,为南宋高宗一朝的编年体史书。   
      高宗一朝有大量的私人时事记载,这些记载的见闻、详略、政见不同,对人物的评论也有所不同,故事多歧互,众说纷纭。因此,作者以《高宗日历》、《(乾道)中兴会要》等官修史料为基础,参考其他档案,以及一百多种私家记载、文集、传记、行状、碑铭等,进行了细致的考订,编撰成书,可视作《长编》之继续,历史研究价值极高。
      此后,李心传成为编撰《中兴四朝国史》的重要官员,证明他的才能得到了南宋官方的认可。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李心传
      此书为记载南宋典章制度的会要体(政书类),分甲、乙两集,各20卷。作者不仅将原始材料收录排列,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本书是研究宋史重要的参考书。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佚名
       此书内容为南宋高宗、孝宗两朝的编年体史书,未著名作者,一说为留正(南宋孝、光之际位列宰相)。原书为《高宗圣政》与《孝宗圣政》两部分。笔者怀疑(注:尚未阅读),此书为士大夫抄录官方《高宗圣政》与《孝宗圣政》所成。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佚名
      此书内容为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的编年体史书,未著名作者。全书16卷。笔者目前推测(注:尚未阅读),此书也应为士大夫节选抄录南宋官方史料而成。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刘时举
      此书内容为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编年体史书,当成书于理宗时期。


*《历代制度详说》 吕祖谦
       全书20卷,分十三门,是记录历代至南宋的典章制度的政书。吕祖谦为北宋名相吕夷简六世孙,南宋高孝时人,世称“小东莱先生”,曾参与重修《徽宗实录》、编撰《皇朝文鉴》。

*《太平治迹统类》彭百川
      全书30卷,分八十八门,均为宋代典故。

* 蔡幼学
      蔡幼学,字行之,南宋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尝续司马光《公卿百官表》,另著《年历》、《大事记》、《备忘》、《辨疑》、《编年政要》、《列传举要》等书,可惜大多已失传。

      此外还有很多“别史”,类似蔡氏所撰者,均已失传无考,本文不一一遍举。
      以上所列“别史”中,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介绍,王偁《东都事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书,“鼎足而三”,是“考宋史者所宝贵”的重要史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0

帖子

378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7: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3,宋末元初


*《玉海》王应麟
       王应麟,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宝祐四年(1256年)又考中“博学宏词科”。南宋亡国前夕,任中书舍人,升礼部尚书。元军兵临江浙,朝中宰执之间仍旧纷争不已,王应麟于是辞官东归。(庆元府鄞县,今宁波)(一说为遁归,即逃跑......)
       入元后,王应麟隐居东南,闭门谢客,著书立说,卒于 元成宗贞元二年(1296年)。
       《玉海》,是一本规模宏大的类书,200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二十一门,每门各分子目。据说王应麟编撰此书的目的,是为学子们报考“博学宏词科”提供参考资料,不仅汇总各类资料,还加以自己的研究和考证,因此历史研究价值极高。
       此书关于宋代的史事,多采用官方的国史、实录,兼引经史子集,百家传记,不胜枚举。有别于一般的类书,《玉海》不仅提供了所引用的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难能可贵。



* 《文献通考》马端临
       马端临,马廷鸾之子。
       马廷鸾,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第一,宋度宗咸淳时期官至宰相,后与贾似道不合,辞官引退,居家十七年,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由于马廷鸾多年在馆阁任职,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编纂有着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经验,因此,马端临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著成的历史巨著《文献通考》,应代表马氏父子两代人的成绩。
      《文献通考》,全书348卷,是一部政书,内容为自上古至南宋宁宗时期的各项典章制度沿革,与《通典》、《通志》为后人合称“三通”。


* 《宋季三朝政要》佚名
      南宋遗老撰于元初,内容包括理宗、度宗、瀛国公三朝,附以广、益二王之事,可补史阙。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佚名
       成书于元朝,内容上迄建隆,下至咸淳,为两宋之编年体史书。其中北宋部分,大多删节于李焘《长编》;南宋高宗、孝宗部分,来源于留正《中兴圣政草》(此书似乎与官修《中兴两朝圣政》有关,待考);光、宁以后部分,为编者自行收集编撰,保留了部分历史文献及其原貌。


三,宋代士大夫的“文集”与“笔记”

1,文集类
       宋代入仕做官的士大夫,写给皇帝的奏折和谏议,除了少数人焚毁不留外,大多都会留下底稿;士大夫之间,相互撰写行状(叙述某人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墓志铭,成为一种风尚;士大夫们以文会友,以诗词歌咏心志,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
       这些奏议底稿、行状、墓志、信笺、文章、诗词,或自己、或后人、或门生加以汇总、编辑成书,即为“文集”。

       宋代士大夫们的“文集”,反映了作者的生平和所经历的时代环境,保存了丰富的、原生态的历史材料,是研究宋代历史的“富矿”。清代《四库全书》整理出这类不下四百部。

这里简单列举一些影响较广的“文集”:
   《河东集》15卷,柳开(宋代古文运动的启蒙者);
   《小畜集》30卷,《外集》7卷,王禹偁;
   《范文正公集》20卷,《别集》4卷,《补编》5卷,范仲淹;
   《包拯集》10卷,包拯;
   《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欧阳修;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80卷,司马光;
   《临川集》100卷,王安石;
   《东坡七集》109卷,苏轼;
   《豫章黄先生文集》30卷,黄庭坚;
   《梁溪集》180卷,李纲;
   《梅溪集》54卷,王十朋;
   《陆游集》(原《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55卷,真德秀;
......


2,笔记类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指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形式随便,又无确定格式。
       宋代士大夫之“笔记”,或记录掌故遗事、民情风俗、人物轶闻和山川景物等,或考据辨证各类旧闻、事件、金石文物等,所记所载,虽多是些琐碎片断,但因有闻即记,较官修史籍往往生动真切,其中不少资料还为正史所不载,因此具有补史不足的价值。
      不过,“笔记”也记录了一些传闻不确、考订不严的东西,使之作为研究史料时,不得不审慎对待。
      宋代遗留至今的“笔记”,不下500部,比较有名的有:
  《涑水记闻》16卷,司马光;
  《梦溪笔谈》30卷,沈括;
  《东斋纪事》6卷,范镇;
  《邵氏见闻录》前录20卷,后录30卷,邵伯温、邵博;
  《燕冀诒谋录》5卷,王栐;
  《容斋随笔》74卷,洪迈;
  《挥尘录》共20卷,王明清;
  《清波杂志》15卷,周煇;
  《老学庵笔记》12卷,陆游;
  《游宦纪闻》10卷,张世南;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0

帖子

378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7: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宋代的地方志
1,全国范围的地理总志
       * 《太平寰宇记》200卷,乐史;
       * 《元丰九域志》10卷,王存;
       * 《舆地广记》38卷,欧阳忞;
       * 《舆地纪胜》200卷,王象之;
2,各地地方志
       * 《长安志》20卷,宋敏求;
       * 《淳熙三山志》42卷,梁克家;
       * 《吴郡志》50卷,范成大;
       * 《乾道临安志》3卷(原15卷),周淙;
       * 《嘉泰吴兴志》20卷,李景和;
       * 《嘉泰会稽志》20卷,施宿;
       * 《嘉定镇江志》22卷,卢宪;
       * 《嘉定赤城志》40卷,陈耆卿;
       * 《淳祐临安志》6卷(残本),施谔;
       * 《宝庆四明志》21卷,罗浚;
       * 《景定建康志》50卷,周应合等;
       * 《咸淳毗陵志》30卷,史能之;
             ......

  
       归纳来看,宋代的地理志书,无论是全国范围的还是地方志类的,内容都有所扩充,不再局限于自然地理与郡县建制沿革,人文风情物产方面的记载也越来越丰富。
       此外,地方志的大量出现,始于南宋时期,内容上更添加了本地知名人士的一些事迹,保留了许多不见于正史的史料,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0

帖子

378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7: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宋代其他文献资料
      赵宋三百年,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巅峰,经济、文化、科技的繁荣体现在诸多方面,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简略列举如下:
   
1,农业
*《农书》,南宋初陈旉所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十三篇,主要介绍水稻栽培技术;中卷,二篇,以养牛与医治牛疾为主;下卷,五篇,以栽桑养蚕为主。
*《耕桑图》,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璹绘制,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情景,是考证南宋农耕、桑蚕、纺织、服饰、绘画、民俗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2,医学(含法医)
      宋代以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官方设立“校正医书局”,对历代重要医学书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刊,然后雕版印刷颁布。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医书,如《神农本草》、《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宋人整理注释出版后,使得中医学得以进一步发展。宋太宗年间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则是中国古代首部大型中医学方书。
      此外,宋人宋慈所编撰《洗冤录集》,则是目前现存的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


3,科技(天文、数学、建筑、采矿等)
* 《新仪象法要》,苏颂为水运仪象台所作的设计说明书,成书于北宋绍圣年间,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古代科技著作,代表宋代天文学、机械制图学的水平。
* 《数字九章》,原名《九章》,为与古《九章》区别故加“数字”。成书于南宋时期,作者秦九韶。是书分为九类。一曰大衍,以奇零求总数为九类之纲。二曰天时,以步气朔晷影及五星伏见。三曰田域,以推方圆幂积。四曰测望,以推高深广远。五曰赋役,以均租税力役。六曰钱谷,以权轻重出入。七曰营建,以度土功。八曰军旅,以定行阵。九曰市易,以治交易。此书不仅代表了宋代科技之数学水平,还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原生态的宋代社会生活的记载。
* 《营造法式》
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但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T·W成风,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T·W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式》,由皇帝下诏颁行,此书史曰《元祐法式》。
  但是,该书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诏李诫重新编著,于崇宁二年(1103年)正式刊刻颁布。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宋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浸铜要略》
    宋代主要以铜为原料来铸造钱币,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上升与铜产量下降的矛盾越来越严重。由此促使“胆水置换法”获取原铜的技术,得以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浸铜要略》成书于北宋绍圣年间(作者为张潜),详细记载了将铁片浸于胆水中,还原为铜的技术。几乎是同时期,北宋官方开始将“胆铜”(当时亦称“伪铜”或“铁”)与火法烧炼所得的“原铜”,按一定比例搭配,大规模应用于铸造铜钱。

4,商业与城市
* 《洛中名园记》
     作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书中介绍了位于北宋洛阳的许多私家园林的总体布局,对其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

* 《东京梦华录》
     作者孟元老,是一本笔记体散记文,追述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内容大多是宋徽宗年间(1100-1125)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 《梦梁录》
     作者吴自牧,与《东京梦华录》可谓前后篇,介绍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城市风貌和人情风俗。

* 《都城纪胜》
     此书又名《古杭梦游录》,作者耐得翁,赵氏,记载了临安的街坊、店铺、学校、寺观、名园、教坊、杂戏等,对当时的市民阶层的生活与工商盛况的描述也比较着力。

* 《武林旧事》
    作者周密,成书于元初,仿《东京梦华录》,为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全书共十卷。

    《梦梁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是研究南宋临安城市、人文、经济等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西湖老人繁胜录》
     书名《繁胜录》,题西湖老人撰,共一卷。作者应为南宋宁宗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主要记录临安市民游艺活动及各类艺人姓名和事迹。


5,文化
*  综合类书,
      类似于今之“百科全书”者,有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以及成书于南宋的《锦绣万花谷》等。
  
*  目录书,
       两宋士大夫多好著文藏书,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藏书家,并整理所藏书目及其内容简介、读后评价等,汇集为书,则有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等。此外,官方藏书之书目则有王尧臣之《崇文总目》。

* 琴棋书画金石类,
      宋朝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在大部分时间里,社会基本稳定,经济繁荣活跃,使得处于社会中上层的士大夫们有了自由的生活空间和丰富的创作源泉。国学大师陈寅恪有名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赵宋之世)。”《宋史-艺文志》中收录之成于两宋的,琴棋书画金石类书籍,多为名家之作,如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妻合著之《金石录》等等...... 不胜枚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0

帖子

378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7: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ep14 于 2016-1-20 11:38 编辑

六,元朝官修《宋史》

* 编修过程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统一中国,南北两宋的官修史书与典籍资料,汇聚于元大都(今北京),此后元朝政府中的汉族官员即多次建议并着手修编《宋史》。
      由于对于宋、辽、金三国旧史的体例存在争议,以及元朝中期皇位争夺导致的混乱,导致修史计划一拖再拖。
      元惠宗(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正式下令由丞相脱脱提领,分别编修《宋史》、《辽史》、《金史》。次年脱脱辞职,由右丞相阿图鲁接任都总裁。其中《宋史》于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历时两年半,次年于江浙形省刊刻印制一百部。


* 《宋史》的优点:
1 《宋史》的史料来源是丰富的,可靠的。两宋官修系列《国史》、《实录》、《日历》、《会要》等史料,原本几乎全部失传,不过其中的内容由于《宋史》中大量使用而得以幸存。
2 《宋史》是一部系统性介绍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的巨著,体例完备,又对两宋时期(甚至包括部分五代)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宋史》的缺点,非常明显和突出:
1 版本抄刻之误,这个在所难免,此处不提。


2 删节之误,
      由于宋代史料浩瀚,编撰《宋史》时的篇幅有限,所以编者们不得不对史料进行大规模的删节,期以最简练之笔法,保留最为重要的信息。但是,编撰时间的限制,使得删节的效果并不理想。举例如下,

A《宋史》卷2《太祖纪》:
  {开宝四年三月}己巳,诏禁岭南商税、盐、麴,如荆湖法。
《长编》卷12:
  ...诏岭南商税及盐法并依荆湖例,酒麴仍勿禁。

B《宋史》卷17《哲宗纪》:
    {元祐六年}十一月,...尚书右丞苏辙罢知绛州。...
《宋史》卷212《宰辅表》:
    绍圣元年...尚书右丞苏辙罢知汝州...
《长编》卷468:
...监察御史安鼎知绛州,...鼎劾苏辙不当故出。

C《宋史》卷18《哲宗纪》:
{绍圣元年春正月}...罢河东大铜钱。
《皇朝编年纲目》卷24:
{绍圣元年}...除河东大铜钱禁。
《皇宋十朝纲要》卷13:
{绍圣元年}...罢河东大铜钱之禁。

此类缩减篇幅而导致的删节之误,在《宋史》全书中比比皆是,删节之后的内容,有些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有些则完全“南辕北辙”。



3 取舍之误,
      同样是限于篇幅,限于时间(导致不能详细考证),使得《宋史》编撰者们在事件内容的取舍上,不够完美。一个完整的事件,必然由很多细节构成,但往往重要的、被执行的细节删去了,保留了不重要的、讨论中的细节,使得后来的研究者,获得了错误的信息。
例:
《宋史》卷180《食货下.二.钱币》
{绍兴}二十二年,复嘉之丰远、邛之惠民二监,铸小平钱。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3
{绍兴二十二年六月}丁丑,宰执进呈右朝请大夫知嘉州王知远到任五事论,四川铁钱至少,自罢铸后见今嘉、卭州及成都府各创都作院以嘉卭所产铁炭打造军器,赴利州桩管数目不少。今边事宁息,望将两州依旧鼓铸小铁钱。上曰:“知远所论,于钱引实有利害,可委总领所同本路漕臣措置。”后未及行。知远,白石人也。绍兴三十一年卭州复铸钱。
   
《宋史》将未实行的计划,当作了已发生的事件。实际上邛州于绍兴三十一年才复铸,嘉州没有复铸。

   

4 未能通校,造成相互抵牾,
      《宋史》的史源渠道广泛,各部分的内容由不同的人员进行编撰审定,缺少最终的统一校定修正的过程。因此同一事件,在不同的部分的记载,往往相互抵牾,使得读者茫然而不知所措。

例如:
《宋史》卷38《宁宗纪》
  {嘉泰三年秋七月}壬午,权罢同安、汉阳、蕲春三监铸钱。
  {开禧元年}六月...复同安、汉阳、蕲春三监。
《宋史》卷180《食货下.二.钱币》
  嘉泰三年,罢舒、蕲鼓铸;开禧三年,复之。

       钱监复铸的时间,两处记载相互不同,好在有钱币实物可考。南宋光宗时期的两淮铁钱,背均有纪年,据实物分析,嘉泰三年有,嘉泰四年无,开禧元年有。因此《宋史.宁宗纪》所载为正确的,证明这条记录的史源也是正确的,《宋史.食货志》中所采用的史源出现了错误。



*《宋史》的立场
       参与修编《宋史》的元朝官员,具体执行者几乎都为汉族(南宋遗民),最终的审核权与决定权掌握在蒙古史官手中。整体来看,《宋史》处于一个相对公平的局外人立场来总结记述了两宋的历史。不过,需要注意三点:

1    南宋与蒙古交战的一些细节,被刻意隐匿了,仅有少数隐藏在“忠义传”的内容里;南宋史料中对蒙古不利的一些记载和言语,必然会被删除,使得《宋史》有轻南宋、重北宋之感觉。
2    欧阳玄、贺惟一、阿图鲁等主编者,均推崇“道学”,即宋代之“程朱理学”。因此《宋史》一书的编排取舍,以“道学”立场为倾向,比较明显。首创《道学传》,记载了两宋的道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张栻(张浚之子)、朱熹等,突出了道学的地位。“忠义”、“孝义”、“列女”三传,也都是宣扬道学思想的。
3    北宋亡国后,南宋官修《国史》、《实录》即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此外“程朱理学”一脉,曾被蔡确、章惇、蔡京一派“新党”,及后来秦桧、韩侂胄等先后打压,因此,在修《宋史》时,仍保持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将蔡确等人列入了“奸臣传”(也有可能南宋修的《国史》中已有“奸臣传”,而《宋史》沿用保留)。



*《宋史》的内容构架
《宋史》分为纪、志、表、传四个部分。

        纪,为宋代历朝皇帝之重大事件,按年月日编排而成,共47卷,内容相对简略。(为了简略而常常删错......)

        志,分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法、艺文,十五门共162卷。志,是《宋史》的贡献之一,编撰者将宋代史料中各门类资料汇总、改编、删节,用有限的篇幅,归纳总结,整体性介绍了宋代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典章制度,虽有删节之误,但仍瑕不掩瑜。

        表,分宰执与宗室两部分,共32卷。宰执表,以时间为轴,记载了宋代文官之宰相级、副宰相级;武官之枢密使、副枢密使级官员的任免。宗室表,即赵氏中除帝系以外的各王系的族谱。表,了解其构造与编排,会查阅即可。

        传,《宋史》之精华,首先是两千多人的“列传”,内容翔实丰富,如果说前面的“纪”为《宋史》之骨架,那么“传”则是《宋史》之肥肉也!通过这一部分,可以看到宋代各色人物之起起伏伏,家族兴衰;可以了解士大夫之为人处事与思想理念;还可以进一步获得宋代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军事战争等信息。
       “传”还包含了“世家”,记载了五代末被宋朝兼并的各国历史;包含“外国”,记载了西夏、高丽、大理、日本、东南亚、南亚、中亚诸国与宋朝的战争与交往;包含“蛮夷”,留下了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一些历史信息。

       读完“传”部分,再重读“纪”、“志”、“表”部分,笔者有豁然开朗之感。枯燥的事件变得生动,陌生的人物变得丰满。初读时那种“读过即忘”,“昏昏欲睡”的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点也算是笔者分享的一个读后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0

帖子

378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7: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明清以降对宋代史料的收集整理

1 出版业的兴盛。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全面发展的时期。一是官方组织人力物力,刊刻了许多农业、医药、佛经、历书等方面的书籍,并且对民间出售以获取收益。二是民间出版业发展迅速,蜀地、闽地、江浙成为雕版印刷出版的中心,而销售之书肆则几乎遍布全国的重要城市。
      元明继宋之后,出版业继续发展,“活字印刷术”在元朝正式广泛应用于印书,大大提高了效率。明代的中央、地方、藩王府、民间大量刊刻书籍,书肆书坊遍及县镇,书籍销售量大增。借此东风,许多宋元善本得以重刻刊印,流传于世,其中就包括宋代的“别史”、“文集”、“笔记”、“方志”等书,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史料。
   

2 明《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元年1403至六年1408)的一部旷世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计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明朝永乐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记录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可谓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型的类书,一方面,将所收录的内容组织糅合成为一个整体,必然打乱了所有原书的结构;另一方面,在修书过程中,对收录书籍采用兼收并取方式,并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书内容的原貌。
      《永乐大典》卷帙浩瀚,采用“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便于读者检索要找的内容;记载的内容,通行规则是用一行大字“墨书”辞目,用双行小字“朱笔”记载作者和书名,“墨笔”记载书中的篇名和内容。
       由此可知,《永乐大典》,书籍来源广泛、抄录改动不大、内容标识出原书作者与书名,故而对中国古代文献的保存(其中包含大量的宋代史料),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 清乾隆《四库全书》
      明《永乐大典》因耗费巨大而未能刊刻,仅有原本及嘉靖抄本各一部。原本,一说陪葬于明嘉靖皇帝之永陵,一说湮灭于明清更替之际;嘉靖抄本,至清乾隆时期尚存,不过已有部分缺失遗散。
      清乾隆年间,基于许多古代书籍民间已失传,在《永乐大典》中却有内容散存于各册,有人提议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民间佚失之书,即“辑佚”,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此次辑出的著名书籍,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等。
      在此基础上,乾隆下令,将《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籍,与各省所采集、武英殿所存所有官刻书籍,汇集到一起,名为《四库全书》,由此引出了浩大的新工程。

       《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六个来源:内府本,即政府藏书,包括武英殿等内廷各处藏书;赞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时奉旨编纂的书,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进本,即各省督抚征集来的图书;私人进献本,即各省藏书家自动或奉旨进呈的书;通行本,即采自社会上流行的书;《永乐大典》本,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
      《四库全书》,共有360多位高官、学者参与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清代共抄录7部,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四库全书》,对保存和发掘中国古代文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在编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清代统治者借此执行了大规模的文字清查工作。
       首先是焚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违****籍,有学者推测有一万部,15万卷以上的古书被查禁焚毁;甚至印书所用之印版也难逃厄运;大量的明代原始档案,也被清朝政府系统性销毁。
       其次是删销篡改了大量对于满清以及金人不利的言论与记载,其中参与编纂的士人,忌惮于“文字狱”,保险起见,主动地成为删销篡改之先锋,满清所忌,必为删改。
       因此,我们承认《四库全书》的编撰,确实对古文献的保存与流传有所贡献,但同时不得不记住,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场大浩劫。

*《宋会要辑稿》徐松
      清嘉庆年间,编《全唐文》,徐松入馆任“提调兼总纂官”,借《全唐文》之名,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代官修《会要》之文,500卷,即《宋会要辑稿》,为保存宋代原始文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续资治通鉴》毕沅
        毕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为乾隆嘉庆之际的清朝重臣。在毕沅主持下,组织以其幕僚为主一批文人,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契丹国志》以及各类“文集”、“笔记”约百又数十种,汇集拆分为按年月日标记的各个事件,合并考证,重新编排为编年体史书,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至元惠宗(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成书220卷。



4 近现代的整理成果
       史学前辈们做研究,苦于史料获取之难,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各图书馆查找抄阅;而罕见的史料,想见一面亦是难上加难;即便获取机会,可以接触,却仍因为史料版本不同、内容缺失、辑误繁多,还需自己动手做整理考校工作。总之,条件的恶劣,束缚了前辈们的研究脚步。
       民国以来,时至今日,经过许许多多的史学工作者和出版社诸位先生之努力,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献,得以整理校正并出版。这些浩瀚的、繁琐的、基础性的工作,为现代之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便利的条件!
   (本文不一一举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0

帖子

378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7: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总结
      流传至今的宋代史料,《宋史》和《续资治通鉴》,可作为入门的阅读资料,以此大概了解赵宋一代三百年的历史。由于《宋史》缺陷较多,《续资治通鉴》时代较晚,所以做学术研究时,尽量使用其他更合理的资料。
      接下来,宋代“别史”中,《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皇宋十朝纲要》、《皇朝编年备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等,成书于南宋,是相对更合理的资料,不过需要注意部分内容可能会被清朝删减和篡改。
      宋代典籍中,《宋会要辑稿》、《宋大诏令集》、《庆元条法事例》等原始资料,研究价值极高。
      宋元类书中,《玉海》、《文献通考》、《群书考索》等,重要性不可忽视。
      此外,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大量“文集”、“笔记”、“地方志”、及各类专业书籍,里面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实为待开采研究之“宝藏”。

      这里罗列繁多书目,并非哗众取宠。宋代历史的课题研究,一方面是各类考古发掘与文物遗存,另一方面离不开各类文献。文献资料搜寻的范围越广,获得的信息越多,对于研究的帮助必然越大。往往在不经意的某本“文集”的某段文字里,或者就记载了验证某个推论的事件,或者就解读了某个百思不得其解的古代词汇。

      读了《中国货币史》一书后,笔者震惊了!此书的作者,彭信威教授,在20世纪初的五六十年间,不仅阅读了以上宋代史料中的绝大部分,还上迄春秋典籍,下至清代“实录”、“史稿”,均有涉及;而且学贯中西,融会比较;甚至涉猎日本学术界之研究成果,由此采集大量的文献资料,最终完成《中国货币史》这一巨著,吾辈汗颜!!

      目前,笔者自己,仅完成对《宋史》、《续资治通鉴》入门级的阅读,正在执行对“别史”的阅读计划;然后依次计划阅读各类典籍、类书、文集、笔记......希望通过时间的积累,量变产生质变,以完成《两宋货币制度》这一研究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8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627

推广达人宣传达人

QQ
发表于 2016-1-12 17: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的、深沉的、有学问的男人! 标记一个,慢慢学习!宋钱太庞杂,每次看得脑壳晕
藏无天长地久 珍惜曾经拥有 | 茉莉钱庄 | 权芳斋 - 藏品展示及交流

Cell/Wechat: 139-1102-2008 不闲聊不鉴定不估价,如有咨询敬请发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909

帖子

2648

积分

进士

Rank: 6Rank: 6

积分
2648
发表于 2016-1-12 17: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是人如其名,够deep!得慢慢研读,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4020

帖子

1万

积分

入阁

Rank: 8Rank: 8

积分
10942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优秀版主荣誉管理

发表于 2016-1-15 00: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专业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8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627

推广达人宣传达人

QQ
发表于 2016-1-15 00: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两天,才看了1/3 继续慢慢看
藏无天长地久 珍惜曾经拥有 | 茉莉钱庄 | 权芳斋 - 藏品展示及交流

Cell/Wechat: 139-1102-2008 不闲聊不鉴定不估价,如有咨询敬请发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0

帖子

378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08: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宋代官方史料的编撰与流向
北宋
宋徽宗时期
元祐八年底(改为:元符三年末),诏修《六朝宝训》、《国朝会要》,未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3633

帖子

8793

积分

入阁

蓝精灵

Rank: 8Rank: 8

积分
8793
发表于 2017-1-26 09: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都看昏了脑袋,太深奥了...只有等到我的历史、收藏经验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慢慢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3

帖子

320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积分
320
发表于 2023-6-21 06:06: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商品经济那么发达,有没有金银币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主题

1458

帖子

4491

积分

入阁

Rank: 8Rank: 8

积分
4491
发表于 2024-1-25 09: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库全书,毁的闹不好比编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395

帖子

140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01
发表于 2024-1-29 13: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住慢慢看,内容很多,看完下边还要回顾上边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首席收藏 ( 京ICP备11006322号-8 )

GMT+8, 2024-12-22 15:47 , Processed in 0.0366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3-2024 ShouX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