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golf 于 2025-9-13 07:05 编辑
元代五十兩銀錠為什麼少見? ,是有獨特歷史背景。 官方的「專用紙鈔」政策限制了其鑄造與流通; 而朝廷為應對奢靡(賞賜)所導致的財政危機而濫發紙幣。 史料記載:元朝皇帝的賞賜規模驚人。 例如元武宗在位不到一年,賞賜總額便高達828萬錠[50 兩],而當時國庫年收入僅約280萬錠。 這種遠超財政承受能力的「流血式」賞賜,迫使政府只能依賴印鈔機來彌補虧空。 又摧毀了國家貨幣信用,反而激發了權貴階層對白銀的極度渴求。 大量的五十兩銀錠作為財富的終極形態,被少數人斂積並退出社會循環,最終在歷史的長河中或深埋地下,隨著元朝的滅亡和明朝的建立,大量元代窖藏的銀錠被重新發現後,往往會被熔鑄成新朝代的形制或用於其他目的,這也極大地減少了元代銀錠的原始存世量。 從而造成了今日難得一見的局面。
1.「宣課」二字之含義 在元代,「宣課」並非指單一稅種,而是對一類特定稅收的統稱,其核心意義與元代政府設立的專門稅務徵管機構——宣課提舉司——密切相關。 「《元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五」中載:「大都宣課提舉司,掌諸色課程,併領京城各市。」,其名稱中的「宣」字,很可能指代由這個設在首都的權威機構向公眾頒布稅率與徵收條例的行為。 簡而言之,「宣課」指的是由「宣課提舉司」所徵收的各類商業稅與雜項稅收。 這枚銀錠上的「宣課」銘文,清晰地表明其來源並非田賦或官鹽等單一項目,而是源自首都地區(燕京路)對商業活動課徵的稅款總和,是元代商業經濟活動的直接產物 。 2.「燕京路」:地理與政治中心 「燕京路」是元代的行政區劃,其轄區包含了當時的首都大都(即今日的北京)。 《元史》等文獻記載,大都(燕京)是帝國最重要的稅收徵解中心之一 。 此銘文將銀錠的鑄造地精確指向了蒙古帝國的心臟地帶。 作為政治與消費中心,燕京路的商業活動極其繁盛,自然成為徵收「宣課」的重鎮。 這表明此錠白銀是在首都地區就地徵收、就地熔鑄的。 3 . 諸路通行」:貨幣權威的宣示 「諸路通行」意為「在所有路級行政區劃內通行」,是元代官方紙幣,如「中統元寶鈔」和「至元通行寶鈔」上的標準用語 。 在紙幣上,這句話是中央政府以其絕對權威,賦予該紙幣在帝國全境內作為法定貨幣的強制力 。 將這一源自法定紙幣的術語,完整地鈐蓋在實物銀錠上,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貨幣政策。 傳統上,銀錠屬於「稱量貨幣」,其價值取決於自身的重量與成色,每次交易都可能需要重新秤重和驗色,交易成本高昂 。 元代的基本國策是以紙鈔為主要流通工具,白銀作為發行儲備金,即「以銀為本」。 然而,在國家級的大額財政劃撥、稅收解付及軍餉發放等場景中,實物白銀仍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