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golf 于 2025-9-2 13:52 编辑
錢面文「萬壽無疆」四個字中的「夀」,不是標準的繁體「壽」字寫法,亦非錯字,而以「夀」字的異體化,不僅是書法藝術選擇,更是權力象徵。 這個「夀」字,穿的是為慶典特製的「皇家禮服」,筆畫被重新設計得飄逸華麗,其功能是為了在最重要的場合,展現皇權的氣派、藝術的極致和最美好的祝福。 “大雅齋”是慈禧自用齋堂室名,是慈禧皇太后寫字畫畫的畫室。 在故宮博物院書畫藏品中,慈禧的書畫作品上常鈐“大雅齋”和“天地一家春”款,“大雅齋”又常作引首章出現。 也有落「大雅齋」款的官窯瓷器存世。 根據檔案記載,「大雅齋」匾為鹹豐皇帝於鹹豐五年所寫,賜給懿妃(即後來的慈禧太后),匾額共兩面,分別掛在“平安室”和“天地一家春”殿內。 “大雅”一詞可以指稱德高而有大才的人,也泛指學識淵博的人,還可以指某種高尚雅正的價值和風格等。 《文選班固<西都賦>》:“大雅巨集達,於茲為羣。” 李善注:“大雅,謂有大雅之才者。” 然而該詞的最初起源無疑是《詩經》組成部分之一的《大雅》,所以“大雅”一詞亦用以稱閎雅淳正的詩篇。
慈禧太后慶壽亦是清宮的重要典禮之一,其隆重程度與元旦、冬至並列。 對於慈禧而言,辦一次規模盛大並隆重的六十慶典,意義非常重大,故而慈禧六十慶典非比尋常,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 「萬壽無疆、大雅」祝壽錢不僅是裝飾或紀念,更有政治象徵:
- 彰顯太后權威 —— 慈禧六旬壽典實際凌駕於皇帝之上,錢文即是對「夀」與「治」的雙重歌頌。
- 內外臣工共享 —— 經由分賜,使各階層在儀式中共享「祝嘏」氛圍。
- 古典化修辭 —— 用《詩經》典故,強化清廷繼承周禮、尊奉儒家正統的形象。
一、早在《清德宗實錄》光緒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諭旨光緒帝即頒下上諭,提前近兩年的時間為慈禧六旬生日做準備。
“甲午年,欣逢(慈禧太后)花甲昌期,壽宇巨集開,朕當率天下臣民胪歡祝嘏。 所有應備儀文典禮,必應專派大臣敬謹辦理,以昭慎重。 著派禮親王世鐸、慶親王奕劻,大學士額勒和布、張之萬、福錕,戶部尚書熙敬、翁同龢,禮部尚書崑岡、李鴻藻,兵部尚書許庚身,工部尚書松溎、孫家鼐,總辦萬壽慶典。 該王大臣等其會同戶部、禮部、工部、內務府,恪恭將事,博稽舊典, 詳議隆議,隨時請旨遵行。 “(光緒帝所頒上谕《皇太后六旬慶典檔案》) 二、光緒十九年(1893)春,又成立慶典處,專司辦理慶典事宜。
《皇太后六旬慶典檔案》(內務府檔) 光緒十九年(1893)春,正式設「慶典處」,專司典禮籌辦。 檔案中反覆出現「萬壽」、「祝嘏」等字眼,對應於銅錢上「萬壽無疆」的題辭。 :這是一整套的官方檔案,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 其中包含了大量當時的上諭(皇帝指令)、大臣們的奏摺(報告與建議)、各部門的銷差清單(開銷賬目)、承辦檔案(具體事務的辦理記錄)等。 內容鉅細靡遺,從典禮儀式的規劃、頤和園的修繕、沿途的景觀佈置,到御用戲袍、瓷器、如意等祝壽貢品的製作清單,都有詳細記錄。 這枚宮錢的鑄造指令或相關記錄,有可能藏於這些浩繁的檔案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