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人甲 于 2025-2-20 18:31 编辑
18世纪中叶,以西班牙货币计值单位Realer的银币已经在全球流通,你图是墨西哥1821年独立后、1823年才有的鹰洋,币值8Realer。墨西哥鹰洋约18世中叶(清-道光年间)才跟着西班牙Realer银元流通到远东。 . 海外菜鸟兄你应该还记得曾在其它帖子底下聊过,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就开始有伪造西班牙Realer的"夹铅币"的存在,我认为削去表面(或者凿开表面)比较可能是为了要检查是否为夹芯(铅或白铜)币。
. 从外来机制银币洋元上”偷银”似乎不太可能,机制银币(洋元)都是按照既定纯度和重量制作,成份配比约为;90%银、10%铜,重量约在27g上下,就算从洋元刮下来的碎屑累绩熔炼成次等碎银,成色还是不及官铸纹银或公估足银。再说那时候民间有资格的钱号或有能力的冶炼银匠工坊,大概率是不可以也不太可能随便帮人熔炼成碎银,被抓到刑罚应该很重,在中国还是使用银两跟铜铸钱的年代,一般老百姓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来的洋银元。再者从机制银币(洋元)表面削去一块除了破坏币的外观,明眼人一看就会想到失重,使用时能被接受度应该很低。若说要剪裁偷银,脑子也是该动到西班牙Cob银上。明、清时期不管是本地银两还是外来的洋银元,民间会需要用到小银锭的地方,一般店家都有秤,这种地方档次都比较高,比如一些茶楼、酒楼、青楼什么的,虽说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但商家还是会要换算重量及成色之后来计算。 . 若说戳记是验证币的真假,这样解释或许不精准,应该说戳记是检验银的成色。银元上的戳记不是随便拿一个钢戳打上去,然后看成色,如此而已,它是有SOP的!古人只是科学不进步,智慧跟现代人是一样的。我印象中它的操作方式是;钱庄会准备一定重量的秤槌,秤槌会放在固定高度向下砸在钢戳上,对照手边同样有打上字戳的不同成色的银版片,然后看银元上打出来字的深浅以及里面凿出的成色,以判断洋银成色。银虽然没金子软但相较其它常见银白色金属或合金还是软一些,所以旧时在银币上打戳并不单单只是为了要看银色,另一方面是为了要测试银币的软硬度,有经验的钱庄或银匠是可以从打戳的过程去判断大概银的成色,一方面也是看银币的硬度。那就跟敲击听音原理类似,含银量越高,声音会较绵、且共鸣音长,反之声音会较为清脆、且共鸣音短,虽说听敲击听音在现代伪制的真银假币不适用,但别忘了那是在明、清,或是民国时期,只要成色对了,它至少还是可被认可的银钱。 . 以上是一种,另一种是滴定法,滴定法有两种但原理相同。第一种比较古老多是验矿石或银锭,中国古代并没有硫酸、硝酸、盐酸等这些液体无机强酸,但医药学家与炼丹方士却能利用矾、盐及硝的配合做出俱腐蚀性,可以在加热后产生具有强烈化学活性的无机强酸,并利用这种强酸滴在矿石或银锭上看酸蚀产生的泡沫颜色变化,例如银会变黑、铜会变绿、锡、铅会变白或灰。 . 第二种比较方便多是验银元,使用的是相较易于取得的硫磺(另有一说是砒霜),加水煮热溶解滴在银元上看便黑(或褐)色的深浅,其原理不外乎就是银与硫化物的氧化反应,银的成色越高,碰到硫磺会变黄至黑色,但白铜不会。然后同样是对照已准备好的不同成色银版。 . 第三种是土方法也最便捷;使用类似试金石的方式在上面划线,同样是对照已准备好的不同成色银版,然后对照颜色来判对银的成色。下图取自某年国外古董拍品,是一件18世纪(约1830-1840)的「黄金测试仪」,该装置有九个铜片,铜片刻有數字 4、6、8、10、12、14、16、18、20数字,尖端镀有大量不同純度(成色)的黃金。一个熟练的珠宝商可以从比较在测试石头上测试的黄金条纹颜色,根据该设备铜片尖端镀金颜色,得出非常准确的成色判断。前文提到的对照不同成色银版即同此理。
. 另外;在老银币上的中文字戳并不一定就是中国人所为,邻近的朝鲜、东瀛、以及南边的安南,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也都是使用大量汉文用做其本国文字。 . 补充银币上「戳记」的一些知识。银币上「戳」分两种: 1,「ChopMark (检验标记)」、通称「戳记」。戳记是由私人或商家(钱庄)打上去,一般看到的各式各样文字或符号的验银戳就属于这颣。. 2,「CounterMark (反标记或筹码标记)」、通称「戳章」。戳章是经过认证(通常是"官方"),其图案或文字中规中矩,这种戳章(印记)几乎都是15〜19世纪欧洲海权国家发展全球海上贸易时,利用本国或它国制作发行的货币(银币),打上自己的官方注记,用以表示用于某些殖民领地区交易流通使用的标记。。 . ※以上「戳记」与「戳章」更常见于西班牙柱洋与佛头银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