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钱币论坛_首席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席专场竞买 | 2024秋拍日程 | 10月: 9日SPINK: 世界币钞 10日中国币钞 | 11-13日 HKCS | 14日SBP: 瑰宝之夜 15日新疆瑰宝 | 19-20日 三省 | 23-24日 MDC | 29-30日 德泉缘

首席甄选店铺 首席收藏官方店铺 | 茉莉钱庄 | 权芳斋 | 德泉缘 | 德藏世界币章 | 广银阁-现代币章 | 北京阿城哥 | 东丰阁-纸钞/现代币 | 小同行银楼-银器杂项

精选藏品列表 成都小江 | 天生銀家 | 小陈弟弟-币章 | 泉是漏 | 浩川收藏-纸钞/机制币 | 蜀藏阁-机制币 | 梧诲泉阁 | 凝晖堂 | 一思阁 | 小精品银元铺子

查看: 6417|回复: 13

联科及第士子梦,科举选才铸方圆

[复制链接]

202

主题

2858

帖子

83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22

活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3-10-23 16: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联科及第士子梦,科举选才铸方圆》
联科及第合并.jpg
并不是每一枚老万的花钱都伴随着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讲得太多给人的感觉就像个说书的,就拿文中这枚花钱来说,它来得如此平凡,没有激起一丝涟漪。大约是2017年在一个微拍群里看到了它,当年的群主还不是首富,他知道老万是四川人,开拍前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向我推荐这枚钱,说是川炉精品,让我务必拿下。因此老万也对这枚大钱格外关注起来,网上查了查资料,关于这枚花钱的介绍及图片少之又少,虽对其性质认知模糊,至少可以断定存世量不多。开拍后,大概用了两枚极品苏花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这就是它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来历。本文皆在通过此钱的钱文,简略地聊一聊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也算为传承咱们中华传统文化略尽棉力吧。
科举.jpg
科举制度不仅对中华文明是一大贡献,对世界文明也是一个贡献。虽然后世批评其种种弊端,但科举制度依然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最可靠的途径。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兴盛于唐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也是全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 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为部分社会中下层有文化、有能力的读书人进朝堂工作创造了施展才智的机会,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整顿了封建吏制。
要知道在隋朝以前的战国、汉朝、三国等……时期,朝廷任用官员都是很随机甚至是随意的,只要你和皇帝或王公大臣关系好,一句话就能让你权倾天下,古时候有一种人被称为“纵横家”,有些纵横家是饱读诗书的,这其中也充斥着流氓和市井无赖。汉武帝刘彻在晚年执政时也犯过这个错误,他任用的重臣江冲,官拜水衡都尉(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在进入官场之前就是一个市井流氓……
江冲见汉武帝之前提前做了许多功课,了解了汉武帝的喜好、性格以及当时面临的匈奴问题。第一次见到汉武帝时,他别出心裁的穿着纱袍围着群聚带着插着羽毛的步摇冠,再加上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汉武帝一见称奇,对左右说燕赵多出奇士。汉武帝与江冲谈话后发现,这个出身卑微的年轻人头脑清晰回答干脆,对抗击匈奴的战略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于是大为欣赏。
江冲归来后拜为直指绣衣使者(相当于皇帝钦派的御史)。负责抓捕三伏地区的盗贼,禁察于耻行为。绣衣使者的权利很大,可以调动地方郡县的军队。甚至可以诛杀一定级别的官员。西汉盛世已经随着汉武帝的老去而进入了暮年,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他这样的激进分子很容易出位。江冲因为巫蛊之风,创造了自己的酷使之名。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残害了很多汉武帝时期的能臣名将。
这就是科举制度诞生之前,帝王根据自己喜好随意任用大臣造成的弊病,像江冲这样的烂泥上位,祸国殃民,历史上多不胜数,悲剧不断上演。
科举2.jpg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举制度在唐代开始实行,为朝廷任用官员设置了门槛,考生来源包括学士、生徒和乡贡三种。这些考生来源广泛,不仅包括贵族子弟,还包括普通百姓。通过科举考试,这些考生有机会进入官场,参与政治,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良性、健康的作用。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换句话说,你没文化是当不了官的。
科举制度中最初级的称为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称为“举人”,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从唐制开始,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举人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延。
在老万的老家有位关系要好的泉友,网名亦叫“乡试解元”,一开始不明其意,后得知这位泉友正是当年乡里的高考状元,于是对这位泉友的崇敬之情犹如黄河泛滥、景仰有加。
会试也是科举考试方式之一,比乡试更高一个档次,比殿试低一级的考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相当于唐、宋时期的礼部试,就好比现在的省级考试。会试之称始于金朝,之后元、明、清一直沿用。录取者称贡士,会试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进行区别、选拔官员等。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殿试准确记载是从唐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开始的,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意指三试都夺得第一名。虽然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有无数的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但是能够连中三元的士子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连中三元的文、武状元人物一共有十八位,其中文三元有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武三元有明朝的尹凤、王名世和清朝顺治年间的王玉璧。
然而这些连中三元的人物,他们的大名在历史上并不显耀,甚至默默无闻。十八个人当中老万熟知的仅有一位,这便是明朝的商辂,这要归功于老万曾经读过的一套小说《明朝那些事儿》。
商辂.jpeg
商辂,浙江淳安人,生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21岁的商辂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一名;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的科举考试中,31岁的商辂在会试和殿试中均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了有明一代第二个连中三元的人物。而商辂之前连中三元的黄观被朱棣除名,所以商辂成为了明朝唯一一位连中三元的人物。
商辂入仕后,曾进入内阁成为内阁首辅,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等。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商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