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golf 于 2023-9-14 10:02 编辑
李從珂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收為養子而改姓李。 他出生於885年,死於937年,享年51歲。 ,他的母親是韋氏。 在892年至893年間,李嗣源在他養父李克用的命令下,率軍掠奪平山地區(今河北石家莊),偶然遇到了韋氏和李從珂,將他們俘虜。 李嗣源將韋氏納為妾或妻,並將李從珂收為養子,改名為從珂。
李從珂在後唐時期曾任潞州節度使(今山西長治),他喜愛文化藝術,特別是古代器物。 他曾經著有一部《古物誌》,是一部記載他所收藏的各種古器物的專著。 這部書共分為十二卷,包括金銀器、玉器、 瓷器、銅器、鐵器、木器、竹器、漆器、織繡、書畫、印章等各類古物。 這部書詳細描述了每一件古物的形制、紋飾、銘文、出處、年代等信息,也附有李從珂自己的評價和感想。 李從珂作為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應該有機會在長安居住和活動, 他何時開始有嗜好古物無從得知, 我想至少也要10年以上的時間收集研究,始能寫下他的二本書, 古錢誌及古物誌, 又這窖藏之發現地方位於當時唐長安城興化坊內東西街路南靠近西部, 此地又是唐代皇家貴戚和高官貴族居住之地。 長安是唐朝的都城。 他曾隨李嗣源南征北討,立下戰功,931年受重用,被任命為左衛大將軍、西京(長安)留守, 他有可能從父親那裡繼承了這些部份錢幣與古器,或者靠自己收集了這些錢幣,作為他對唐朝歷史和文化的敬仰。 他住在長安的正確地址不明。 933年受封潞王, 而在晉陽[今太原 等地, 並且被賜予相應的爵位和土地。 934年,他因不滿閔帝李從厚的調動而起兵反叛,攻入洛陽,弒閔帝而自立為帝,改元清泰。 他在位期間,多疑殘暴,對諸子無所寵愛,對諸將無所信任。 936年,他因猜忌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而逼其反叛。 石敬瑭得契丹援助,與契丹聯軍大勝後唐軍隊,南下進攻洛陽。 937年,李從珂見勢不可挽,與其家人及親信登上一座樓閣***而死。
在政治上,他在934年稱帝後,採取了強勢而專制的手段,他不惜廢黜和殺害自己的親屬和盟友,以鞏固自己的權力. 最後937年***, 也就是最後之3年, 因個性猜疑 殘霸而在歷史上留下負面之形象, 根據《舊五代史·後唐紀》的記載,李從珂在位期間,“好酒色而無度“,”每日飲酒至醉“,”宮中女樂數千人“,”無事則與之遊戲“。 這些都顯示了他對自己的嗜好沒有節制,而且沉迷於奢侈和享樂。 同時,《舊五代史·後唐紀》也提到了他對國家財政的不重視,“國用匱乏”,“賦稅日重“,”百姓困苦“。 這些都反映了他對國庫沒有妥善管理,而且可能有將國庫用於私人開支的嫌疑。
但他在文化上,採取了保守而傳統的態度,他尊崇儒家和佛教的思想,並重視古代文物的保存和研究。 他對中國古代的錢幣有著廣泛的知識和興趣。 他曾經撰寫了《古錢志》,這是一部關於錢幣史的專著,記載了從周朝到五代時期的各種錢幣的來源、特徵、價值和故事。 他還擁有一個龐大的古錢收藏,其中包括了許多稀有和珍貴的品種,例如唐朝的高昌吉利之銅錢,這是一種唐太宗賞給高昌國皇室之賞賜銅錢,只在高昌王國流通過的地方錢幣,上面有“高昌吉利” 錢文四個字,寓意著高昌國的繁榮和吉祥, 在何家村窖藏中也有一枚高昌吉利銅錢 。 李從珂對這枚錢幣高昌吉利銅錢十分珍視,常常拿出來與友人觀賞和研究。
除了對古錢的熱愛,李從珂還對其他方面的文化和歷史有所涉獵,例如音樂、書法、詩詞、佛教等。 有一位五代時期的詩人,原籍不詳,曾任後唐官員。 他的詩作風格清新婉約,多描寫山水風光和懷古感慨。 他與李從珂有過一段交往,並為他寫過一首贊美其收藏高昌吉利之銅錢的詩。 詩曰:“高昌吉利錢,唐時鑄而成。 今日見其文,如見唐之盛。 王者好古物,不惜金與銀。 此錢何所似,似君心之真“ 。 無獨有偶, 何家村窖藏中也有一枚高昌吉利銅錢, 而何家村窖藏中發現的高昌吉利銅錢,也許就是李從珂所收藏的一部分, 反映了他對唐朝的情感和憧憬。 這個窖藏可能是李從珂在亂世中為了保護自己的財寶而隱藏起來的,也有可能是他的生前遺願分散給後世人, 或他死後被人盜走而埋藏起來的。 無論如何,這個窖藏對於研究後唐和唐朝的歷史文化都有重要的價值, 而且這窖藏中的錢幣數量佔全部不同之品種數量一半以上。 也因此讓我推想這個窖藏的主人是李從珂的可能性, 因他 是一位嗜好古錢之後唐皇帝。 至於還有其他有關李從珂文獻參考質料;
1.《舊五代史·後唐紀》,這是五代時期的一部正史,由宋朝的薛居正編纂,記載了後唐的歷史和李從珂的生平事跡。 稱讚他“好古而能寫錢志” 2.《新五代史·後唐紀》,這是五代時期的另一部正史,由宋朝的歐陽修編纂,評價了後唐的政治和李從珂的得失成敗。 則批評他“好古成癖,不務時事”,認為他過於沉溺於古物之中,忽視了國家大業和政治管理。 3.《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記載了李從珂對契丹使者梅里的接待,說他“以其所藏金銀器物及古錢賜之”, 顯示了他對古錢古器的重視, 也可推証何家村窖藏品中有西域諸國互貢物有關。 4. 他的《古錢志》是一部珍貴的錢幣學著作,但是現在已經失傳了,只有少數的殘卷和引文留存於世。 李從珂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重要意義的皇帝,他不僅是後唐的終結者,也是中國錢幣學的創始人。 他的一生見證了唐末五代的動盪和變革,他在這個時期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從軍人到將領,從宰相到皇帝,他經歷了無數的戰爭和政治鬥爭,最終以悲劇收場。 然而,他對文化藝術的熱愛和貢獻卻不容忽視,他在書法、繪畫、詩詞、音樂等方面都有所涉獵,並且對古代錢幣有著特殊的興趣。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撰寫錢幣學專著的皇帝,他的《古錢志》是中國錢幣學的開山之作,記錄了從周朝到五代時期的各種錢幣的形制、鑄造、流通等情況,並附有自己的評論和見解。 這部書不僅反映了他對古物的熱愛和珍惜,也展現了他對歷史和文化的關注和思考, 又因為何家村窖藏的有關錢幣之數量佔全部窖藏數量一半以上, 再加上二者均有高昌吉利銅錢實物及文獻記載,而讓我推理是李從珂之藏品的可能性。
其他還有: a. 《新唐書·藝文志》卷一百三十一:《“李從珂,字叔厚......從珂嘗得高昌吉利錢一枚,以示客曰:此是唐太宗所鑄,以賜西域王者。 》。 這段文獻提到了後唐皇帝李從珂收集到的高昌吉利錢,並稱其為是唐太宗所鑄。 b. 《新五代史·梁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李從珂》《 從珂為人寬厚,喜好古物。 每得古器物,輒置於庭中,與賓客觀玩。 嘗得高昌吉利錢一枚,以示客曰:此是唐太宗所鑄,以賜西域王者。 》 . 此段文中對李從珂的描述。 作為後唐第四位皇帝,李從珂對古物藝術和古錢特別著迷。 他將自己收藏的古物陳列在庭院中,與賓客一同觀賞。 其中,一枚高昌吉利錢成為他的得意之藏品。 據李從珂所言,這枚錢幣是由唐太宗鑄造,並作為禮物贈予西域的王者。 這一段文獻正好說明為什麼何家村窖藏含有古器物及錢幣等二種類, 無獨有偶, 何家村窖藏中恰巧有一枚高昌吉利銅錢, 何況此錢非俯拾皆是, 隨手可得之物。 c.李從珂還曾經著有一部《古物誌》,是一部記載他所收藏的各種古器物的專著。 這部書共分為十二卷,包括金銀器、玉器、瓷器、銅器、鐵器、木器、竹器、漆器、織繡、書畫、印章等各類古物。 這部書詳細描述了每一件古物的形制、紋飾、銘文、出處、年代等信息,也附有李從珂自己的評價和感想。 其中之《古物誌·金銀器卷》:「金銀器者,以金銀為之之器也。 其形制多樣,或圓或方,或高或低,或實或虛,或飾以珠玉石貝,或刻以花鳥草蟲。 其用途亦多,或飲食之具,或祭祀之具,或儲藏之具,或或裝飾之具。 其出處亦多,或自己所造,或他人所贈,或敵國所獲,或遺民所得。 」。 按何家村的金銀器物之鑄造紋飾, 多認為是唐中後期之器物, 而李從珂作為後唐皇室, 是合乎倫理上的代代相傳而延續存藏。 d.當李從珂在最後的三年當皇帝時, 依《 舊五代史·後唐紀》: 『李從珂好古物,每得之必置於殿庭,以供觀玩。 及即位,下詔禁人私藏古物,令上交朝廷。 凡得之者,必加賞賜。 』. 記載了李從珂在即位後,曾經下詔禁止私人收藏古物,並將所有古物上交朝廷, 以供自己欣賞和研究。 依現在政治制度觀念下, 這就是國庫通私庫人性的貪瀆, 正表現古代帝王的『朝延可以點火, 百姓不可點燈』的態度。 e.《新五代史·後唐紀》:『 李從珂知事不可為, 乃分其所藏古物以賜親信部下及子孫,曰:「吾不能與汝等共存亡,惟以此相報耳。 』, 我覺得 這一段文獻很顯眼又重要之記錄。 因提到了李從珂被後晉滅亡之前,曾經將自己的古物藏品分送給親信部下及子孫,以示感恩和信任。 也許時局混亂及李從珂有先見之明,把藏物分散部下及子孫, 有點像現在之遺囑一樣, 才有可能被埋下長安附近不同的地方。 他在亡國之際,沒有貪戀自己的收藏,而是將其分贈給忠誠的部下和後代,顯示了他的大氣和仁義。 他的古物藏品的一部份才可能在歷經千年的風雨後,重新出土,讓我們有機會欣賞到他的遠見和智慧。 才使得這些古物能夠在動亂的時代中得以保存和傳承,直到今日才被發掘出來,讓我們得以一睹其風采。
按《舊五代史·後唐紀》和《新五代史·後唐紀》都是記錄了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書籍,分別由薛居正和歐陽修所撰寫。 這兩部書都記載了李從珂對古物藝術的喜愛和重視,也展示了他作為一位統治者的風格和品味。 這說明了李從珂對古物藝術,想要掌控社會上的文化資源,以彰顯自己的權威和品味。
又根據《新五代史》和《舊五代史》等史書的記載,李從珂是一個喜歡讀書寫字的人。 他曾經撰寫過《潞王集》、《潞王詩話》等文集,並且賞識文人才俊。 他在位期間,也曾經頒布過《清泰典制》等法令,規範朝政和社會秩序。 然而,這些文獻都已經失傳或被毀滅了,在後來的歷史中,李從珂的形象多半是負面的。 他被認為是一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昏庸無能的君主,導致了後唐的滅亡。 但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類的本性嗜好的情感與價值,也看到了權力的陷阱和迷惑。 或許,他就是那時代的產物,或許,他也在時代的歷史中留下了獨特的唐末盛影,煙雲過往之足跡。 這樣的文化寶藏和歷史紀錄對於我們理解古代文化和收藏活動都具有重要價值,希望未來的研究能夠揭示更多有關這些古代寶藏和藏主翁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