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十二号园 于 2023-7-13 21:39 编辑
这枚战国小半两文字风格(主要是“半”的文字风格)只在杜维善的《半两图系》中见过,为此寻觅数年,几天前终于如愿以偿。标注战国半两的网上很多,根据重量、字口价格差距很大,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一枚不等。但始终没碰到这样文字风格的战国秦半两。这枚秦半两个头小、重量轻,相当于西汉的四铢半两。一般战国小半两市场价在几十至百来元左右,可这枚却竟拍比较激烈,我当时下了决心,不管多少价格,志在必得,最后接近四位数拿下。可见,这枚小半两钱币还是有不少的爱好者喜欢它、懂它。那么,这枚不起眼的小半两有何魅力、能引发众多泉友争相竟拍。 先看下面秦国秦景公(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秦昭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半”字风格的变化图片。 秦公簋蓋是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前的青铜器,在秦公簋的蓋子上有铭文“半”字,这是目前发现的秦国最早的“半”字;高陵君鼎是秦昭王公元前292年铭文“半”字;右面二个“半”字是四川青川秦墓出土的半两钱的“半”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能确定入土年代的半两钱。从上述的文字风格变化,再看这枚小半两钱的“半”字,是不是很容易引起一些思考。 一、秦半两的铸造时间。按目前为大多数人认同的铸造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即公元前336年。也有专家认为,早在秦献公七年“初为行市”就开始铸造半两钱,即公元前378年,比秦惠文王早42年。青川半两钱的入土时间为公元前306年,与秦惠文王的“初行钱”相距仅30年,而钱币的铸造时间肯定更早。文字风格的变化需要慢长的演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即可完成,是否可以认为青川半两钱就是当时秦惠文王时期铸造发行的“初行钱”的文字风格。我们再来看看这枚小半两,其文字风格与青川半两完全不同,却与秦公簋的“半”字十分相似,当然不能说这枚小半两是公元前537年前铸造的,但可否说在秦惠文王之前铸造。小小钱币虽然不能与青铜大器相提并论,但作为历史遗物,其考究意义应该也是相似的。如果能将半两钱铸造时间再提早42年,其历史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二、先秦半两的轻重不一。秦代与西汉时期的一两等于16.14克,半两就算8克吧,这应该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的重量,那之前呢,就不知道了。既然明码标注半两钱,按理是记重货币,却为什么轻重不一,而且严令不得挑剔拒绝使用 ,显然当时铸币权是政府垄断,“半两”二字也许只是秦国货币的标签,否则不就是一枚方空圆形的铜疙瘩吗?从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半两重量,一枚2-12克以上都有,轻重差距很大,也许当时为了方便交易,或许因为战争给士兵发军饷,政府使用强制手段,规定不管轻重,每一枚半两钱都具有相同的购买力。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不能强求当时的人们对货币有多高的认知。数百年后,史马迁对半两钱的描述“重如其文”,应该是特指秦代半两钱而言,不应该涵盖先秦的半两钱。 三、先秦半两钱币年代久远,特别是同朝资料更是凤毛麟角,基本是后人所述。如西汉史学家史马迁描述秦半两时也是惜字如金一笔带过。他毕竟是记载历史大事件的,不可能对小小的钱币进行专门的考察。当今的钱币专家也质疑司马迁“重如其文”的描述,甚至认为当时司马迁不一定见过秦半两。司马迁公元前104年开始编史,此时,西汉半两已经使用近百年了。公元前118年,废半两,改发西汉五铢钱也十多年了。因此,这一质疑也不无道理。比如西汉四铢半两不到3克(四铢半两是后人取名,西汉就称半两),这是当朝文献有记载的,但币文仍标注半两,怎么解释?只有一种解释,“半两”就是政府发行的货币标签,与重量无关,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意思。 一枚不起眼的钱币,能给人激发学习、探索的兴趣,也许都是胡思乱想,但能获得一点乐趣才是最重要的。欢迎泉友拍砖,重在交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