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15 15: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ogolf 于 2019-1-15 15:39 编辑
这間金銀鋪並不是在大門牆下,而是在一般市街上.掛著招牌【發賣制錢】,裡面有一件乘秤重量工具.主人後面有一桌面上具有防人看到面板,內面或有珍贵物?.而主人站在跟客人講話,而二人之間便是一座V型之展示框..按《都城紀勝》和《夢梁錄》都記載金銀鈔引交易鋪內陳列著金銀和現錢,是準備兌換、结算鹽鈔引的.南宋発行的會子是可以直接跟銅錢直接兌換..或用金銀兌換銅幣以便行小額生意..金銀的買賣與兌換性質截然不同。買賣是可以把金銀當作商品,而兌換則把金銀當作貨幣。南宋金銀交引鋪實現了金銀的<商品>與<貨幣>兩種屬性功能,之間的角色互換,即可以買賣,又可以兌換。這一方面是由金銀本身特點、功能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南宋時期金銀廣泛使用於民間的真實寫照.
「發賣制錢」這四字在今人來看会令人覺得怪怪,制錢(銅錢)被發賣表示制錢是缺又荒,这在南宋情況下是十分明顯,因為一方面是大量銅錢被民間窖藏[或可解釋為什麼近世纪南北宋銅錢之出土那麼多,以噸算計],及官方稅收回流國庫,或流出國外,如南洋,日本及鄰近之遼金夏...再加上宋朝商品經濟的発展,又以銅錢為主体性的貨幣,需求大於供給,也就是不能滿足市場經济对貨幣的需求.而因此造就了不同种類的貨幣,例如鉄錢,楮幣,會子,塩引,茶引,白銀,黃金,....最後因金元戰爭打乱了一切,会子發行量急速增加,而且多界会子混用,意味着贬值加速,,南宋後期時人感嘆[錢荒物贵,極於近歲,人情疑惑,市井蕭條]..故经濟的溃敗是决定南宋命運己無可挽回了.
上面5張圖片是來自台北故官之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有款識;「乾隆元年[1736]十二月+五日奉敕,臣陳枚,孫祐,金昆,載洪,程志道恭画.]..我的推理是这幾位清代画家如果沒有了解南宋社会经濟金銀铺的智識之背景下很难会画出上述有凸出南宋之有関錢幣金銀鋪之圖案來,所以我合理之推想是他們有一張南宋人懷念故國摹仿北宋之明清上河圖,而此仿圖並注入南宋臨安府市街上常見之金銀鋪之情景而上画.这些画景有点似是南宋經濟文化的缩影.據然台北故官还有八件清明上河圖仿本,或許有一,二件南宋之版本乎否?.....
因為張擇端沒有文字之說明,而讓後人自我解讀.我神交古人,自言自語.不知可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