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叶卷深寒 于 2014-2-11 22:33 编辑
探究西班牙银元在中国流通史上的地理演变 西班牙银元,在明清时期盛行于中国,被称作本洋。其种类繁多,流布甚广,是咸丰以前中国最主要的外国银元。本洋的流通史,贯穿于清代中前期的贸易史中,本洋的渗透线路,也标志着中外贸易的扩展线路,这使得本洋地理演变变得极为重要。尤其是鸦片战争时期,本洋又充当起了标准贸易货币的作用。因此,研究本洋在华的发展规律对于从钱币方面剖析清代中外贸易史是很有益处的,本文主要探究本洋在中国流通史上的地理分布演变。 本洋的最早根据地:福建,广东 本洋最早是明朝万历年间流入中国的,最初的流入地应该是福建,广东。1567年明朝“隆庆开关”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不过本次解除海禁并非全面开海,明政府只允许福建居民下海而不允许广东居民下海,只允许外国船只进入广东贸易而不准外国船只进入福建。 因此,广东福建成了明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根据地,西班牙的本洋也恰恰在这个时间周期内渗入了中国的广东福建。 如图:本洋地理演变图——福建,广东
“隆庆开关”后的第四年,即公元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菲律宾马尼拉,并在这里开港通商,从此大量美洲银元从墨西哥秘鲁等地涌入马尼拉。福建,广东毗邻菲律宾,历来就有相互贸易。于是中国商人从福建出海贸易带回本洋,西班牙船只又从菲律宾驶入广东购买中国货物,输入本洋,本洋由此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东南亚华侨通史》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盛况的:“1588年,到马尼拉的中国商船多达30多艘,载有大量华人,连同原来的菲岛华人,总数已达万人以上。”何乔远也有类似的记载:“其地迩闽,闽漳人多往焉,率居其地曰涧内者。其久贾以数万,间多削发长子孙者。”
当时对外商贸的繁盛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外国银元,尤其是西班牙银元的流入,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明帝国的银荒。
明末清初流入中国西班牙银元的主要以墨西哥,秘鲁等国打制银币为主,既有老双柱,也有十字银币(COB),面值大概有8里尔,4里尔,2里尔,1里尔四种,再小的可能没有流入到中国来。
本洋虽然在明后期就已经流入中国的闽广之地,但最初向中国内地扩展的速度确是极为缓慢的,这主要是因为明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清初的海禁政策大大影响了东西方的贸易。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数据显示,东印度公司在1681年到1710年流入到中国的白银(以本洋为主)才100多万两。
另外这一时期日本白银的大量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对美洲银元的需求,据万志英收集的资料,1601-1700年,日本白银占到中国进口总数的75%。日本白银的大量输入一直到续到18世纪初,根据林满红的统计,到18世纪中期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白银已经极少了,1715年中国终止了从琉球群岛进口日本白银,1747年从朝鲜进口的日本白银也停止了,从此以本洋为主的美洲银元得以真正大量的流入中国,其在地理分上布也开始向江浙一带蔓延。
本洋逐渐拓展到江苏和浙江
从国内的史料可以看出,江苏和浙江开始流通本洋,大概是在乾隆二十年(1756年)左右。
诸联《明斋小识》中云:“闻古老云,乾隆初年市上咸用银。二十年后,银少而钱多,偶有洋钱,不为交易用也。嗣后洋钱盛行,每个重七钱三分五厘。”
郑光祖《一斑录》也有类似描述:“乾隆初,始闻有洋钱通用,至四十年后,洋钱用至苏杭……,五十年后,但有佛头一种。后以携带便利,顾相率通用,价亦渐增,苏城一切货物渐以洋钱定价矣。”
诸多史料表明乾隆二十年左右的时候,洋钱已经流通到江浙一带,不过当时民间行用还不通畅,即便使用也都是按成色分量,或者溶铸成银锭使用的,本洋那时候还没有起到计数货币的作用。
如图:本洋地理演变图——江苏浙江 这一时期,流入到江浙的本洋应该是以墨西哥于1732年所铸的新双柱为主,也就是俗称花边的银币。 如图:花边本洋 本洋在江浙更为普遍的流通应该在是“佛头”出现以后,佛头指的是正面带国王头像的西班牙本洋,包括查理三世,查理四世和斐迪南七世,最初铸于1772年(乾隆三十六年),佛头是广东人的称呼,也有叫做佛番的。 如图:查理三世本洋(现在习惯称作卡三) 佛头本洋在乾隆五十年(1786年)左右成为沿海各省对外贸易的唯一标准,也因此佛头驱逐了其他各种银元,包括荷兰马剑,美国自由女神银元,葡萄牙十字钱,罗马帝国银元等等,以本洋为标准的交易体系此后一直延续了七十年多年的时间。 本洋逐步向江西,安徽延伸 本洋在中国内地的流通线路主要沿着丝,茶,瓷器的方向进行的,毗邻海关的茶产地主要在福建和安徽,由于安徽隶属两江管辖,故而本洋流入安徽应该是沿着江苏这条途径的。至于江西,在瓷器方面早已闻名遐迩,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江西的瓷器主要是从广州出口,那么流入江西的本洋自然也是从广东而来。事实上从江西银币的行用习惯也可以佐证这一分析,江西用的银元几乎都是烂版银元(满是戳记的银元),而烂版银元始自广东,昆连福建,其他地方概不行用,至于江苏,浙江的使用习惯则是光板银元,可见江西的用银习惯与广东是一致的。 本洋延伸到江西安徽应该是在嘉道年间。 道光九年(1830年),清廷给两广总督李鸿宾的庭寄中,曾说过洋钱盛行之地:“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和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 可见在道光九年,江西,安徽早已盛行银元了。上面的庭寄中所说的“渐至黄河以南各省”可以分析出其实指的正是安徽省。 鸦片战争以前,本洋在长江以北等大部分地区还是很少使用的,从道光十五年和十六年,沿海各省督府在回奏禁银元出洋的奏折中,我们可以划定其流通的大致范围。 道光十五年六月,两江总督陶澎,江苏巡抚林则徐折:“且奉天、山东二省,向不行用洋银。” 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两广总督邓廷桢折:“臣等伏查洋钱一项,创自外夷……至如直隶、山、陕、河南、四川、云、贵等省,目前概不行驶,偶携数枚,视为罕物。即或强与兑换,减价以售,方且为难,安望其通行无滞,此其大较也。”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一直到道光十六年,山东,奉天,直隶,山西,陕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都并不使用银元,当时使用本洋的主要省份还是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江西和安徽(安徽主要是在沿江城市)为主。 如图:本洋地理演变图——安徽江西 本洋慢慢渗入内地,如广西,湖南,天津,奉天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道光二十二年,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中外贸易在国内扩大化,本洋也得以继续深入内地。 但此时的本洋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1821年(道光元年),墨西哥独立,本洋逐渐停止了铸造,由于来源枯竭,使得本洋发生明显的申水现象,即价值明显高于其他银元。这虽然短时间不足以改变本洋在交易中的地位,但却大大遏制了本洋的地理拓展,因为内地如湖南,湖北,天津,奉天等地习用的还是银两和钱票,而对于成色不如纹银,同时又有严重申水的本洋显然有着强烈的排斥。 因此在这一周期内,本洋地理拓展极为缓慢,所行用之地也是相关联各省的局部地区,如广西西江上游,湖南的中部和南部;在天津和营口开港之后,虽然也有所流入,但已势成强弩之末。终于在1857年之后,本洋渐被鹰洋取代至此本洋时代便宣告终结了。 如图:本洋地理演变图——广西,湖南,天津,奉天 本洋的地理流通进展,恰恰描述了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扩展变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一定区域内自然的引发了货币制度的改革,这也为中国未来自铸银元乃至全面币制改革铺好的道路。 ————叶卷深寒2014年2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