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酌泉 于 2017-7-20 14:40 编辑
清代共铸造过两次虚值大钱,首次发生在清代早期天聪年间,铸量不大;第二次发生在晚期咸丰年间,这次对清政府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咸丰钱币复杂多样,共有29个钱局16等计值。计值等级之多空前绝后,各局又有不同版式不胜枚举。这是继莽钱、徽宗钱后中国的第三次铸钱高峰。但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咸丰朝钱币由于铜钱与银价的变动,钱币分量常有变化。例如当五十钱大于当百,当百钱重于当千。各钱局间同等计重的钱币,铜质、重量上也有明显差异。
太平天国运动截断了滇路铜料(清钱铜料的主要来源),洋铜(日本铜)方面更是不能指望。钱局只能靠熔毁大量铜器及其他地方的铜料勉强维持铸钱,但早已供不应求。正在此国难当头之际,粤匪(太平军)却已攻入山西,很快就过临洺关(位于邯郸城北)窜逼天津,军事吃紧。朝廷命地方军严防死守通往直隶的道路,并令文瑞率兵驻守通州。但通州城垣破损严重急待整修,军饷却迟迟发不下来,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始铸了“克勤郡王钱”。
由左至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礼亲王代善
“郡王”是爵位(侯),一般分封给皇帝的孙辈,比亲王低一级。爱新觉罗•庆惠的祖上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代善领正红旗、镶红旗曾为清太祖征战沙场立下过汗马功劳。太祖驾崩后拥护皇太极(清太宗)即位,被封为“和硕礼亲王”。太宗驾崩后,代善支持福临(顺治帝)登基,为清代早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像这样曾为国家做过卓越贡献的亲王清代还有几位,皇帝特批他们的爵位世代传承,世袭罔替。这几位亲王,包括继承他们爵位的后代于是被民间俗称为“铁帽子王”。
所谓“克勤郡王钱”是咸丰宝泉钱局中一类由克勤郡王庆惠(授正黄旗汉军都统)与文瑞(授左副都御史)等官员“捐铜”督办所铸的大钱。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钱背“当”字两侧带有“星月纹”,有些虽然后期去掉了星月纹,但通过钱文的特殊写法也能一眼便识。
咸丰皇帝反对庆惠提议新设钱局是由于铸钱关系到国家命脉,铸币权自然被政府牢牢掌控,任何私人铸钱都是违法行为。当前所推行的钱法,朝廷自有权衡。庆惠郡王的做法在咸丰皇帝看来是“徒事铺张”没有实际的效果的,并且担心官局私铸,无法稽查。并且批示对于市场中任意折算钱币的违法行为要“法在必行”。咸丰皇帝的做法是为了维护祖制以及国家的尊严。 咸丰皇帝对铸钱绝不放权,命宗人府对庆惠捐铜铸钱一事无需添设官职,庆惠、文瑞等人只是督办。咸丰元宝星月当二百、当三百等钱币就是在此时铸造的,早期也有流通,但很快就因民间流通不便被收回停铸。当四百虽然并未见到实物,但是按照马定祥先生的说法当四百大钱一定也铸造过(可信度较高)。如按照咸丰宝泉局钱币折值及原料价值的比例关系来看,当二百、当三百甚至是当四百应是不需要铸造的,所以铸量就一定很少。
代善长子岳托也是清代早期的著名将领,其英年早逝被清太宗追封“克勤郡王”爵位。至此“克勤郡王”爵位诞生,共传13世17位郡王,到爱新觉罗•庆惠已是第10代,家族第14位郡王。
从上图可以看出克勤郡王庆惠是当朝咸丰皇帝“旁系家族”已过十代人的重孙辈,即使末代皇帝宣统也是庆惠的叔伯辈。中国人有“五伏”传统,五伏以内认一个祖宗。出五伏后只是同宗同姓,而没有了血缘关系,甚至还可以结婚生子。由此可见庆惠郡王与咸丰皇帝只是君臣关系,清政府是典型的“家天下”,整个国家都是皇家的私产。有人说庆惠郡王的举动是“捐铜救国”,这个观点则值得怀疑。
铸钱的根本目的是“赚钱”,清代咸丰时期规定小平钱的重量是一钱二分,当百钱重一两四钱。每铸一枚当百钱币虚值近九成。克勤郡王钱比同等计值的宝泉局钱币尺寸略小,铜质偏白(含铜量低)。此枚星月当二百重47.3克,仅比星月当百钱重出一枚小平钱的重量,虚值程度却要翻倍。这种以“百”为单位,递进铸造额度的情况与王莽的“宝货制”有相似性,其目的与结果显而易见。
当年七月停铸当五百、当千大钱,同时停铸的还有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大钱。之后咸丰皇帝降旨“饬庆惠等自八月起,仿照户工两局章程,按成配造。以十成计算,铸当百大钱二成,其余六成铸当十、当五并制钱。”但此时庆惠奏称铜斤短缺,没有遵旨而行。八月十六日奉上谕:所有庆惠等现设局着即停止,并将以前捐输铜斤及铸钱数目一并移交户部。”克勤郡王钱至此停铸,据统计该局历次共放兵饷六十三万九千三百余万屌。
关于咸丰朝铸造大钱的原因,总结了一下,请诸君查阅,相互交流。
鸦片战争后道光朝的最后十年,财政收入共计三亿九千多万两白银,但财政支出却高达四亿六千四百多万两白银,亏空七千多万两,国家政府已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咸丰皇帝是从父皇手中接过一个一贫如洗的国家,更不幸的是他在朝的十年(公元1851~1861年)中,一直夹在国内“农民起义”及外国侵略的双重压力下,可谓“生不逢时”。自前朝道光年间起华洋互市日趋频繁,甚至已冲破了乾隆时期“闭关锁国”的制度。洋商“阳置货而阴市银”,使国内洋银日益增多,纹银因大量外泄价格激增。
墨西哥鹰洋:当时国内流通量最多的外国银圆
英国仗洋:当时英国已在中国开设银行
铸钱成本是用白银(纹银)核算的,银贵铜贱抬高了铸钱成本。有些铸钱局甚至到了钱币铜价已超过钱币面值的程度,政府也已无力补贴钱局亏损,不得不停止铸钱。地方百姓多用制钱,但地方财政税收却使用白银,据史料记载道光廿三年(公元1843年),一两白银可兑换1600余文制钱,但道光廿九年时需用2300余文制钱才可兑换一两白银。多出的这700余文制钱不仅是白银上涨的价格,更使百姓的生活陷入绝境。
咸丰四年大清宝钞千五百文
与咸丰大钱同时发行的纸钞
户部官票 准二两平足色银十两
与咸丰大钱同时发行的纸钞
咸丰初年,广西爆发“金田起义”。“太平军”一时间席卷南方大部分地区,两广、两湖、两江及南京一带运动如火如荼。至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军饷已用两千万两白银,再无力负担军费。后才诏令曾国藩自筹军费、自组军队镇压太平军。
清政府此时对“钱”的需求迫在眉睫,但如果仍旧铸造“制钱”无异于自取灭亡。只能大量发行纸钞及大钱来补充财政亏空,复古救时。但结果并未成功,大钱制度最终破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