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两圆锭 大道生 云南不是棉花的主要生产地,其纺织业却在国内外颇有些知名度。裕滇纺织厂曾经的显赫,“云纺”“昆纺”曾经的风光,茶马古道上曾经的辉煌,都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心中留下了美好记忆。在林林总总的纺织业队伍中,“大道生”一类私营企业也毫不逊色,无论它们后来的命运如何,也不应该被忘记。 “大道生”的发展过程显示,它是以生产不褪色的布和坚持“不褪色”的服务质量而赢得市场的。老一代人至今还记忆犹新,那个年月“阴丹蓝”作为最重要的服装流行色在滇中各地农村异常风行,阴丹士林土布不仅倍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也不失城里人的青睐。我清楚地记得,每每从顺城街上的布新小学门前走过时,就条件反射般的自语:这里从前是“大道生”布庄最早的大本营。 初识“大道生”就对其命名感了兴趣,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军民座谈会上,竟然与布庄创办人周自镐之子周作霖不期而遇,老先生解释:“大道生”三个字取自孟子所言“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急,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亦”之意。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大 —— 大方处平顺,道 —— 道说色新鲜,生 —— 生意通四海。周老还告诉我,布庄招牌上的“大道生”三个字,是专门托人到泰山上从石刻金刚经碑文拓印而来的。当时我就惊叹:这不就是“大道生”布庄的内涵吗?“大道生”的信义,不仅写在招牌上,也体现在行动理念中。 “大道生”是由外来人兴办的,比之本地人,他们必须更能吃苦更能动脑筋也更多了些不方便,从这点看,我对外来人尤其是外来的生意人似乎更多了些敬意。我不知道“大道生”的主人们是否也有过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那样的经历,也不知道在它存在的那些年代里,它有过多少酸甜苦辣?但有一点我是明白的:无论什么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恪守为人之道,就一定能够成功! 背景:大道生布庄系四川西昌人周自镐于1923年在顺城街开办,创业之初就以“如不满意,原银退货”的理念赢得了顾客的信任。1926年,大儿子周作霖、次子周作孚接手经营。1931年,周作霖开办了“庸民织染工厂”,让大道生布庄实现了产、供、销一体的经营模式。还利用德国染料染织出绝不脱色的阴丹士林布,这在昆明还属首家。短短6年时间,就创26个品种,而且还在外县开设了分厂。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后,“大道生布”已成为云南妇孺皆知的名牌产品。1955年公私合营,成立昆明大道生织染厂,几经合并更名,1986年最后更名为昆明第三纺织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