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尚正 于 2015-1-23 16:16 编辑
感谢泉友们在留言中所表现出的礼遇和肯定。不过我要说明一下的是,文中包含有价值的部分,并不是来自我的研究所得,我没有依据去做这方面的研究。我所做的,只是根据以前的学习记录,对老一辈钱币专家的相关讲述做些整理与转述。而其中大部分来自马定祥先生对相关课题长期探究的记录。
马定祥先生在对我讲授钱学期间,马老就提出“中国近代铸币收藏史”的钱学课题概念,并就此对我作专题的教学讲解。然遗憾的是,在讲到机铸币伪品产生演化部分时,当时我更注重的是对具体伪品源出情况的记录,比较忽视对相关人物生平事迹知晓,所以当时只顾被动地埋头做笔记,而没有对马老讲述不详的情况作主动提问。现在想想很是遗憾,肯定有很多已是无法弥补的文史损失。
1988年秋,马定祥先生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文史研究馆是1953年由中央人民政府筹划组建、并受上海市政府直接领导的一个荣誉性机构。受聘馆员都是在文史界具有名望的老知识分子。这份荣誉与肯定,是马老梦寐以求的。在50年代初,就有三位老一代的钱界名宿相继入选,他们分别是张季量、陈家相和宋小波。时隔三十余年后,他能以著有名望的钱币学家身份置身其中,使他感到莫大的欣喜。
作为文史研究馆馆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掘自己头脑中具有文史价值的记忆。在马老的心目中,中国近代铸币的收藏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段丰富多彩的钱币文化史。所以他决定写一本以“中国近代铸币收藏史”为名的书,藉以不负使命。马老的设想,书的内容由近代铸币收藏的兴起与发展历史、主要藏家的生平事迹记叙、名品的流传情况、伪品的产生及被识别的经过,共四个方面构成。
由于书中需要配大量的原始文献与图版资料,病弱体衰的马老,请我帮他一起来寻找挑选。这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尤其是系统完整地看到了老假的拓片资料,而且大部分标注有制作者的名字。我在整理过程中,趁机将其中我没有掌握的拓图资料复印了一部分,但还有不少是用近16开大张纸拓一枚钱币的,昂贵的复印费使我选择放弃。
也许是这本书的编写太费心力,因为大部分内容要在记忆中搜取,马老的呼吸系统重疾时常发作,大口咯血,令人毛骨悚然。尽管写作因病而时断时续,但马老还是努力地坚持着。不能连续工作,就用一张张小纸片把想到的事情陆续记录下来。一年多以后,实在病体难支,这项工作就基本停顿下来了。
1991年1月,马老自知病情严重,不能再做钱币研究的事了,就把五十多年来倾心积累的文献资料,全部捐献给了浙江省博物馆,其中包括为编写“中国近代铸币收藏史”而准备的资料与文稿。三个月以后,马老与世长辞。
去年9月,我应邀参加浙江省博物馆对马老所捐资料的拣选工作,为期四天。我很想找到上述那份马老为编写“中国近代铸币收藏史”而准备的资料与文稿,以充实我在本网发表的相关文章。但由于这次浙博的资料挑选工作,是为出版一部珍钱拓集,挑选工作仅限于真钱拓本。期间,我虽借机尽量看些其它资料,但没找到那份我想要找的东西。资料实在太多了,浙博也没有做分类整理,我只好打消了“私心杂念”。
现在,马老生前积攒的所有资料,产权已归属于浙博,外人难以分享应用。希望浙博能物尽其用,尤其是有关近代铸币收藏史的资料,更应该重点加以发掘利用。因为这是一段精彩纷呈的文化史,也是一个中国钱币集藏最经典、最辉煌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参与钱币集藏的人们,在浓郁文化氛围的浸染与规范下,把钱币集藏演绎得极富风雅、品位与兴味。发掘与展现这段历史,不仅会丰富钱币集藏的文化含量,同时也会给当今钱币集藏在价值取向上带来有益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