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沁园 于 2015-10-9 15:47 编辑
中國銅元品種雜多,基本可分為三大類:光緒元寶、大清銅幣、民國銅元。前者指1905年整頓幣制前,正面標示“光緒元寶”及發行省名者;爾後發行形制統一正面皆鐫“大清銅幣”、中心標示省名簡稱;此兩類花紋大同小異,反面皆為龍形。民國成立後則種類繁多,有開國紀念、共和紀念及普通銅元,以旗幟與嘉禾為主要設計元素,亦有少數人像銅幣。然而民國時期大量沿用前清舊模造幣,造成收藏界及錢幣學的諸多困擾。筆者根據各類資料,由重量切入整理如下供藏友參考。
銅元法定重量的演變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廣東錢局仿香港一仙試造對銀圓作價之“每百枚換一圓”的一分銅幣,定成色銅九五、白鉛四錫一①,重二錢(7.46克);旋改對制錢作價之“每元當制錢十文”,規格不變。1905年(光緒卅一年)《整頓圜法章程》定銅幣為四種,二十文重四錢、十文重二錢、五文重一錢、二文重四分,銅九五鉛四,重量及成色基本不變。
1910年(宣統二年)清政府頒布《幣制則例》擬行十進將單位改為“分”、“釐”,因顧慮與舊制容易混淆而聲明另訂,但未發佈,十進制銀幣銅元也都沒有發行。故有清一代,銅幣的法定重量始終未改。 民國成立後繼續推動十進位,1914年(民國三年)制定的《國幣條例》施行細則,改銅幣為貳分重二錢八分(10.44克)、壹分重一錢八分(6.71克)、五釐重九分(3.36克)及二釐重四分五(1.68克)、一釐重二分五(0.93克)計五種,成色皆銅九五、錫四鉛一;據了解,這是前清時期就擬妥的。雖發行一分及五釐兩種,但推動未能普及,舊制銅元依然暢行無滯。 廢兩改元後,財政部在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公布十進位《輔幣條例》,銅幣壹分重6.5克、半分重3.5克,成色銅九五、錫鋅五。隨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銅成為戰略物資,不再是輔幣材的主要選項。
“輕質銅元”流行時間 所謂“輕質銅元”,指重量及含純銅成份不足法定規範的銅幣。也就是說,造幣廠生產的時候,只要符合當時規定的重量與成色,法理上即非輕質銅元。因製造技術力及設備上的限制,無法枚枚精準,故允許重量有些微公差;銀幣是千分之三,銅幣未明訂但“稍可從寬”;壹圓主幣行用磨損而減少百分之一時得向政府兌換新幣,五角以下的銀銅輔幣則為百分之五。
前清時代銅元的問題,主要是供需失衡,產地因交通不便無法迅速運送偏遠地區而過剩;發行過濫,“所用銀錢式樣各殊、平色不一,最為商民之累”。從銀賤錢貴形成的錢荒現象,生產過剩後轉變為銀貴錢賤,銅元充斥後購買力降低形同貶值。加上清政府未按幣面價值收用,而是任其隨市價漲落,貨幣有如商品。各省亦視發行銀銅幣為籌款捷徑,品質逐漸低下;雖然偷工減料之嫌,尚不嚴重,成色方面則缺乏可靠資料。 民國之初因歐戰爆發,銅價高漲,兌率尚可穩定維持在130枚上下盤旋。1918年戰事結束銅價回落,各廠濫造之風再起,大量出現分兩不足的銅元,影響所及1920年即遭致外國駐華照會致外交部表達“關切”。“輕質銅元”、“輕量銅幣”名詞開始見報,農工小民生計受害極深,遂為世所詬病。
兌銀圓 “日趨下游” 1919年輕質銅元開始盛行後,與銀圓之兌價跌風逐漸劇烈,不數年即跌破300枚,最低達390枚。由綜合整理的下表可知,當十銅元對大洋的比價在機製銅元問世後,二十多年的變化。自發行初時的80枚左右一路下滑,輕質銅元開始流行後,加上發行銅元票不必官方核准,錢莊商鋪隨意為之,市價如同崩盤,慘不忍睹。 各廠公然生產輕質銅元,其來有自,1919年4月5日財政部幣制局訓令天津造幣廠,准每日產製五十萬枚,“惟限‘當十’一種。每枚重一錢八分,成色銅九鉛一”。雖重量照《國幣條例》不變,但成色由銅九五、錫四鉛一改成“銅九鉛一”成本可就大幅降低;因為每担(60.45公斤)原料單價銅38兩、錫45兩、鉛18兩,既減銅色又去價昂的錫。銅錫鉛價格固有波動,但價差比例大致不變②。此例既開,各廠競相減重降色,輕質銅元益趨惡劣,氾濫也是必定的結果。 銅元價格暴跌後,民眾狀告省府,津廠廠長在1923年1月被直隸省長質問有關進禁鑄劣質輕質銅元訓令是否照辦時,振振有詞回答“銅元重量成色,係遵部條例辦理”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