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自加入首席收藏网,在【金币银币】内获益良多,这个论坛的“味儿”和以前加入过的同一主题论坛迥然相异,各路高手的高端藏品与丰富经验让琵琶眼界大开,心存感念。就个人而言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后的感谢是最真挚的。琵琶也发了一些求教的帖子,各路高手们纷纷帮着把关指点,在此琵琶再次表示感谢。在分享和学习别人的时候,心里总是想着为论坛做点什么,正好近期耿爱德(E.kann)的《中国币图说汇考(金银镍铝)》中文版出版,此书是钱屿和钱卫两位翻译26年的工作成果,可谓心血之作,琵琶在第一时间内买到此书,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粗略地看完,在此和大家谈谈关于此书的心得。本人自知水平实在有限,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咖们指正。 一 我觉得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耿爱德与《中国币图说汇考(金银镍铝)》之于中国机制币收藏和研究者的关系,有点像鲁迅和《呐喊》《彷徨》之于当世写字人的关系。祖师爷和他的著作是中国银元收藏者绕不过去的门槛,这一拜,该拜就拜吧。这本书论坛里很多人应该已看过英文版,这一版显然是针对英文不好的人使用价值很大。耿爱德这位出生在奥地利的老头,我也不多做介绍了,只是提及一点,他来到中国在华俄道胜银行工作后,曾被派往长春的分行,琵琶是长春人氏,我小时候对长春的华俄道胜银行旧址印象极深,上世纪80年代它是长春市南关区少年宫的所在。从近现代的城市观点看长春最初是由沙俄和日本建设而成的,但主要是日本,沙俄的营建远不及哈尔滨,所以在一片日本房的包围下,顶着两个大帽子的华俄道胜银行是非常显眼的,而那座楼就是耿爱德曾经工作的地方。非常可惜,此楼后来被拆除,现在很多文史研究人员提起它还是痛心疾首。 二 回归正题,读完《中国币图说汇考(金银镍铝)》一书,感觉老耿真是个很神奇的人,这本书奠定了后来同类银元收藏书籍的写作基调和体例。他个人丰富的收藏量简直有些不可思议(书中展现了老耿的机制金银铝镍币1597种、戏作币45种、臆造币110种、纪念章30多枚),虽然当年他一直服务于银行和金融机构,他也有心思做这件事情,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但是当时交通、通讯以及各方面条件的落后,都让后人感到他最后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书中写吉林银元部分很深入,大元银毫开列了很多,连错版都有一个长长的名单,我边看边感慨,这都是他跟哪儿淘换来的啊? 当然拥有藏品只是1,搞研究会写作才是后面的若干个0,白纸黑字就是历史。1949年中国变色,他带走了这些藏品去美国著书立说,要是中国没有变色他会不会留下来?接地气的搞研究会不会让此书变得更好?此书自1966年出版以来,一直是研究中国机制币的必备工具书和理论指南,至今仍是佳士得、苏富比等海外拍卖行有关中国机制金银币的首要参考书。 琵琶不是帮着出版社卖书的托,下面我说一下中文版这本书的不足,第一、书价高,琵琶在当当上买的,打了折最后是304元。第二、书太沉,太厚重,举着看一会手就酸了。第三、由于用图都是当年的,拍摄和印刷的水平极差,对于看惯了孙浩《百年银圆》那样铜版纸,清晰图案的读者来说有些不适应。尤其对新人而言,任何收藏其魂魄都是标本学,把标本定好了,才能按着样板去找去研究,可惜,本书的图样绝不适合做这件事。当然这个历史局限怪不得老耿,我们没必要对他求全责备。最后我有个个人的感慨,就是老耿的那些藏品最后还是被分批拍卖了,那么庞大的一个收藏体系就被拆了,这个损失在今天看来实在太大了。这些东西最应该整体放进博物馆的,不管这个博物馆在哪里都好。如果老耿当年不因颜色改变离开中国,他最后会不会捐出来呢?呵呵! 三 最后,我上一些书中的银元图片,这些银元是我从前在其他书中从未见过的,当然我知道自己的见识非常有限,与新人们分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