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有点后知后觉,你对银币戳记的知识应该都只在网上获得,所以你的认知是片段的,关于银币打戳原因及目的在学术界与收藏界早已定调,就是为了检验成色(真伪)或是标注商号标记,中外皆是如此。下左图8R柱银币面涵盖了刀(砍)槽、阴刻汉字、异形.... 的验银戳,以及阳刻VOC会徽、英文字母、汉字... 的商号或钱庄标记。这种在银币上满打满戳记印证了两件事;一是该币从美洲一路被戳到南洋,最后到中国继续被戳(呵呵....)。二是可见当时中国番银假币横行,所以谁也不相信谁的继续给它一直戳(呵呵....)!右图是一颗在印度尼西亚出土的8R cob币,上方为阿拉伯文字戳,下方有贯穿破口的大洞应该是为了检验是否夹铅或铜,小洞大概是水手(或持有者)随身配戴所以有系绳痕,其配戴作用类似中国把小银毫做成扣子缝在衣服上的性质,以因应四海漂泊或颠沛流离的保命钱。 補充:VOC为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缩写(荷文: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其主要是经营亚洲这条航线贸易,又称荷兰东印度公司,会徽上方分有小图腾及英文单字两种形式,图腾通常代表公司会所的所在地(分公司),英文单字有双重意义,通常是代表该船只出发航线,或是设备物品底达地。另;荷兰在大航海时代为了打破西班牙及葡萄牙对西方贸易权的垄断,同时设有「特许西印度公司」(荷文:Geoctroyeerde Westindische Compagnie,简称GWC),GWC主要从事在美洲加勒比海群岛的大西洋奴隶贸易。您若是看西方勒比海盗影片,影片里专门运送奴隶船就是荷兰GWC船舰! (资料来源:英国alamy影像图书馆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logo。) . 有着近三百多年的铸造史,又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硬币,被伪造是很正常不过的事。你应该是看过关于“Examplesof large scale 8 Reales counterfeiting”这方面的文章吧,不然怎如此肯定Reales银的造假年代在1743年以后。历史上最著名的Reales银大规模造假有两个案例,都是英国人在17世纪所为,一是当年英国为了破坏西班牙货币体系的稳定,在英皇支持下,伯明翰造币厂生产了数万枚低银(约50〜60%)的Reales,被全部出口到亚洲。二是在电镀技术还没被发明之前(1805),一位谢菲尔德(Sheffield)的英国人,在1743年引进一种制造廉价的银质扁平器皿技术(银夹铜),之后被伪币造假者利用,这种伪币中间夹层通常是以铅为主含铜锡的合金。人类使坏是天性,西属银在1743年以前,我认为绝对也会有人去造假。下左图据悉为伯明翰低银版8R佛头洋。右图由于找不到实物图,用墨西哥鹰扬夹铅假币代替。 . 另外;我应该没明确的说,进入中国的番银大部分属于走私行为吧!我只是把重点放在“走私”方面的解释。一般中文钱币籍,有关西属美洲Reales银内容,大多都抄录自国外钱币学者、或近代亚洲金融贸易的著作或论文,因此在描述外国番银在中国流通,多着墨在“走私”和“朝贡贸易”上面。事实上在元、明、清三代官方虽都有海禁政策,但也非完全禁止,经由合法民间海外贸易行为进到中国的外国银币,实际数量比走私进来的还要多很多。这些正常贸易而来的外汇番银,虽说大部分会被熔铸成银锭缴税给政府,但也是有一定比例的数量会被保留,至于有多少就不知,但比经走私进来的多是可以确定的。首席「金锭银锭」讨论区有则置顶的精华帖<福建永丰局银锭(最早设立的地方官银钱局)>里有提到一段;「永丰官局成立之初,实收资本有纹银1万两、番银8000元、制钱2.8万贯。」这里的番银应该就是清政府正常税收,来自合法海外贸易所留下没被熔铸成银锭的外汇银。 . . 补充一些资料:从明代开始讲起好了。 明代实行海禁政策近200年,明代早期海禁是商禁,商禁主要是禁止明国人赴海外通商,同时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朝贡贸除外)。到了明永乐年间(1403〜1424),明朝国势逐渐稳固,经济持续发展,先完全开放「朝贡贸易」。到了隆庆年间(1567〜1572),明政府调整政策这才解除民间商禁,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港或隆庆开关」。 据《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一书,光是从1567隆庆开港至1644明朝灭亡的这77年时间,从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有3亿3仟万两(约12,309吨),以明银两37.3g换算成27g西属8R银,约4亿5仟6佰万枚,这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三分之一。 . 清前中期的对外贸易,包括延续之前明末11年时间(1644〜1655)的传统朝贡贸易时期,及29年时间(1655〜1684)的海禁时期,和其后158年时间的开海贸易时期,其中开海贸易时期包括73年时间时间(1685〜1757)的「四口通商」,和85年时间(1757〜1842)的「一口通商」。满清自从入关后,为了防止举旗反清復明的郑芝龙和郑成功抗清力量与大陆抗清力量结合,所以沿袭明朝海禁制度。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正式开海准许百姓对外贸易,并在粤东-澳门(另有一说是在广州)、福建-漳州府、浙江-宁波府、江南-云台山,分别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的机构。江、浙、闽、粤四大海关总领各自所在省的所有海关口岸,通常下辖十几至几十个海关口岸。清朝将「朝贡」与「贸易」视为两事,各有规则。粗略估计,清代在鸦片战争(1839)之前,禁海时期约占15%,开海时期约占85%。清代从康熙之后,西方势力也已来到东亚用战舰巨炮频频叩关,经由正常贸易进到中国的番银比明代更多。(引述《清代的国际贸易: 白银流入、货币危机和晚清工业化》作者:李隆生。据估;自1645~1911年,每年净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发现清代流入中国的海外白银约5亿两。) . 清末先是币制改革后确定银本位的七钱二分主币,到后来民国的壹圆,在货币上基本已与国际接轨,但此时中国内部陷入大混乱。从清末到民国这一段时间,不管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基本对经贸管控有限,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有效控制整个中国,这也让海禁政策崩解。民国虽然内战频繁,但自由的海上贸易也让中国沿海地区出现许多繁华地区,例如香港的东方之珠,上海的十里洋场,外国人接管的租界,都是在此时诞生,这时番银基本在华已通行无阻。 . ※这段时间的几篇回复说了那么多,其实很多只是把以前收藏时,自己整理的留存资料给复制贴上而已,并同时边翻书边跟你一起练功复习。有些内容其实在网络都可找到,真有兴趣还是建议最好买书来看,毕竟网络文章几乎都也是抄书来的! .
最后引用台湾某大学一位硕士研究生论文里的一段,经查核该段内容是引述自一位全汉升教授所箸《中国经济史论丛》一书。这曲线图大致吻合前述明、清时期西方番银流入中国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