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周兄的好幣好圖配點文字,軋個鬧猛~
中國銅元的第一種人像幣
袁世凱像共和紀念幣十文銅元依肖像大小分成俗稱“大面”及“小面”兩版,前者由鄂廠雕刻師王少賢擔綱,後者則是朱子芳手筆。由於中國工匠向來不重視人像的雕刻,故兩者均談不上精緻。早期資料有限,故泉界認為兩者皆屬試製樣幣,只是“大面”因胸前勳章比例不對未被採用而沒有進行試製,“小面”版則小批量生產分送有關官員。但近年來所見聞,兩者之能見度不成比例,開始對小面版為樣幣之說產生懷疑,同好中有部份人亦持類似想法。
此資料是來自義大利外交官羅斯(Giuseppe Ros)1917年發表的“Coi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沒有提到數量,只提到兩版的雕刻師,及在黎元洪赴京就任副總統(1913年12月)後就此打住等等。
後來獲得了1922年4月上海刊印的英文雜誌《New China Review》,伍德華(A. M. Tracey Woodward)所撰之有關袁世凱人像硬幣的論述(“TheInfluence of Yuan Shih-kai on Chinese Coins”),文章內在袁像十文銅元紀念幣方面,除了上述外,有更深入的一段敘述:“袁世凱肖像在硬幣上的影響,也延伸至銅元上。民國政府有兩款--其中之一是樣幣,另一種則進入流通。在南京的一位官員告訴我,發行了約五萬枚,也就是說,每八千中國人可分得一枚。…”、“(小面)還可以獲得,但已迅速地從大眾手中消失,它頗受中國人重視”。
“小面”雖批量投產進入流通但以深受藏家喜愛及自然原因的消耗,發行後不到十年即蹤跡難尋。廿年後在王守謙《中國稀見幣參考書》上訂價是銀幣十元,與“民國三年”袁大頭L. Giorgi簽字版同價,高於“宣統年造二分銅幣”及“宣統三年二十文銅幣”的五元。不過這也可能是伍德華及王守謙都在上海,此武昌造幣廠製作之銅元流入較少及當時熱衷銅元者稀之故。
拙作《圖說中國近代幣章》未特別指出早期資料是來自羅斯,順便藉此補充
以上 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