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霸泉 于 2024-7-5 12:10 编辑
近日,因机缘巧合,老万偶得一枚价值连尘的孔雀明王镀金纪念章,金光闪耀,闪得老万心生欢喜。金章正面是孔雀明王,端坐于孔雀之上,仿佛在俯瞰着芸芸众生,尊像周围细腻的孔雀羽毛纹饰如波浪般荡漾开来,象征着凤凰涅槃与重生。翻转金章,六字大明神咒的咒轮图赫然显现,中央镶嵌的观音菩萨种子字散发着神秘而祥和的光芒。
然而在经济下行的今天,好品买不起,烂品看不上的当下,研究琢磨这样一品“金铜佛像”的娱乐精神难道不应该倡导吗。趁今日得闲,雅趣大发,就让老万为首席泉友们做一个简单的解读与分享吧。 孔雀明王,汉译“佛母大孔雀明王”。在密教修法中,孔雀明王经法为密教四大法之一。在《佛说大孔雀咒王经》、《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诸经典里,释迦牟尼佛开示:“于往昔时,雪山南面有孔雀王,名金光明在彼而住……金光明孔雀王者,勿为异见,即我身是。”据经典记载,孔雀明王即是毗卢遮那佛或释迦牟尼佛的等流身,象征着智慧与慈悲的完美结合。
在古老的传说中,孔雀明王的信仰起源于印度对孔雀的崇拜,因印度境内毒蛇很多,自古以来因蛇咬而丧命的人不计其数,然而这种美丽的大鸟却是毒蛇的天敌,在印度原始信仰中被赋予了解毒与保护的神圣力量。随着佛教的发展,印度民间信仰逐渐与佛教融合,这位古印度民间信仰神格化的孔雀神祇,便在这时与释迦牟尼佛产生了不解之缘。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曾经是菩萨投胎的金曜孔雀王,居住在印度北部巍峨雪山的南麓。这座雪山,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成为了这位未来佛陀修行与成长的圣地。
时光流转,金曜孔雀王在经历了无数轮回之后,在人间化身为释迦族的王子,名为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他继承了过去世的慈悲与智慧,以无上的觉悟,弘扬佛法,吸引了众多弟子追随其左右。
一日,莎底比丘不幸遭遇毒蛇袭击,毒液迅速蔓延全身,生命危在旦夕。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弟子阿难焦急万分,急忙去找佛陀求助。佛陀听闻此事,心生悲悯,立刻告知阿难,诵读《孔雀明王陀罗尼》能够化解一切毒素,消除怖畏与灾祸,摄受覆育一切有情,获得安乐。阿难遵照佛陀的教导,来解除莎底比丘的蛇毒,虔诚地诵读咒语,奇迹般地,莎底比丘身上的毒素迅速消散,恢复了健康,重获新生。
此事件不仅挽救了莎底比丘的生命,更成为了释迦牟尼佛宣讲孔雀明王法门的契机。古老的传说建构了孔雀明王的生命力、形象、能力以及神威,使人们对其充满强烈的梦想和信任,这就是宗教信仰的核心价值。这个故事阐释了孔雀明王与释迦牟尼佛的关系,使人深信孔雀王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孔雀明王陀罗尼》为释迦牟尼佛使用的有效咒术,具有禳除一切诸病恼害、灾厄罪障、带来安乐福寿绵长的神力。
西晋末年,随着北方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文化与教义得以东传,其中不乏神秘色彩浓厚的密教元素。帛尸梨密多罗,这位来自丝绸之路上的僧侣,不仅带来了《大孔雀王神咒》这一咒术,更推动了孔雀明王信仰在江南地区的兴起。他所传授的梵呗与咒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信徒,尤其是上层社会的注意,从而奠定了孔雀明王信仰在中国的根基。
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期,孔雀明王信仰达到了一个高峰。梁武帝本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不仅体现在个人修行上,还反映在他对佛教发展的大力扶持。在他的倡导下,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而密教咒法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梁武帝的儿子们,如萧纲、萧绎,同样深受佛教影响,尤其对密教咒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梁元帝萧绎的著作《金楼子》中,他回忆起自己幼年时跟随法朗道人学习《净观世音咒》、《药上王咒》、《孔雀王咒》的经历,这不仅是个人修行的见证,也折射出当时皇室成员普遍接受密教教育的社会现象。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不仅国力强盛,文化也极其繁荣,尤其是在宗教文化交流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玄宗开元年间,来自印度摩揭陀国的高僧善无畏抵达长安,他的到来标志着密宗在中原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善无畏不仅带来了深厚的佛学知识,更将“孔雀明王”的信仰引入了大唐的佛教体系之中,使得这一原本源自印度的密教信仰,在中国找到了新的土壤。
随后,到了唐玄宗天宝元年,另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不空大师对《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翻译,使得这部经典的内容更加详实完备,对于后世研究孔雀明王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经典卷末附上的《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更是详细规定了孔雀明王坛场的布局、仪式的流程,以及孔雀明王的具体形象描绘,为后来的造像艺术提供了权威的经典依据。这一举措不仅规范了宗教仪式,也极大地促进了孔雀明王形象在艺术领域的传播与演变。
孔雀明王的形象在中国历经各朝各代的演变,形成了多种风格与表现形式,其中最典型的当属菩萨相与如来相两大类。这两种形象虽同为孔雀明王,却在细节上有着显著的不同。 菩萨相:大足石刻宝顶山孔雀明王 在重庆大足石刻宝顶山的孔雀明王造像,是菩萨相的典范。根据《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的记载,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相为一面四臂,面容祥和,面向东方,全身着白色服饰,象征纯洁与智慧。她头戴宝冠,佩戴璎珞、耳珰、臂钏等珠宝,乘坐于金色孔雀之上,结跏趺坐于盛开的白莲花上,展现出慈悲与安宁的神态。右手持莲花象征敬爱,左手持俱缘果象征调伏,另一只手分别持吉祥果象征增益,以及三茎孔雀尾象征息灾,这些手持物品共同传达了孔雀明王的多重护法功能。
如来相:西安水陆庵佛母大孔雀明王 相比之下,西安水陆庵供奉的佛母大孔雀明王则呈现出了如来相。这尊造像仅有一面双臂,面容庄严,没有佩戴任何珠宝饰品,呈现出更为简约与神圣的形态。其头上有螺发,顶生肉髻珠,额间白毫明显,脖颈处绘有佛纹,身穿通肩袈裟,边缘饰以精致的花边图案。右手高举,手掌直立分开,左手低垂,掌心向上置于腹部,展示出说法印,象征着智慧与教化的传递。不同于菩萨相的繁复装饰,如来相的孔雀明王以简洁的线条与姿态,展现了内在的宁静与超然,被认为是毗卢遮那如来的等流身,象征着宇宙真理与终极智慧的化身。
这两种不同的形象,不仅体现了孔雀明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变迁,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无论是繁复华丽的菩萨相,还是简约庄重的如来相,孔雀明王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佛教艺术与信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后经中国传入小日本子的孔雀明王对上述两类特征再一次做了融合,此相为男相,一面四臂,面容慈悲庄严,柳叶细眉、长目、嘴小饱满、唇上有胡须。头戴高宝冠,身着缯帛轻衣,佩戴璎珞、耳环、臂钏纹样细致华丽。明王结跏趺坐于盛开的粉色莲华上。四臂手中持物与仪轨中记载相符,右边第一只手执盛开莲花,第二只手捧黄色俱缘果;左侧第一只手掌心捧著吉祥果(此图绘以红色石榴形),第二只手则握有五支孔雀尾翎。骑乘的孔雀面朝正前,展开双翼,孔雀开屏的尾羽在尊像后形成独有的背光,如同千眼凝视。
修持孔雀明王法门,不仅被视为一种守护现世安康的强大法门,更是一种引导修行者迈向内心清净与智慧觉醒的灵性途径。从宏观层面而言,此法门被信仰者寄予护国、息灾、祈雨的厚望,它象征着对社会和谐、自然平衡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众生福祉的广泛庇护。而在微观层面,无论是疾病缠身者的康复祈愿,还是对长寿与平安的渴求,乃至母亲顺利分娩的祈祷,孔雀明王法门都被视为实现这些愿望的有效助力。
然而,在佛教的修行体系中,外在的护佑与福祉只是修行旅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孔雀明王法门为修行者提供了一条通往内心深处的路径,帮助他们面对并转化生命中最根本的挑战——贪、瞋、痴、慢、疑等“五毒”。这些烦恼如同内心的病毒,阻碍着个人的灵性成长与智慧觉醒。通过修持此法门,信徒得以深入观察与理解这些烦恼的本质,进而学会以慈悲与智慧的态度去面对它们,最终达到清净无染的心境。
这枚金章背面镌刻的六字箴言咒轮图,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宗教意义,是藏传佛教中最为人熟知与崇敬的象征之一。六字大明神咒,亦称六字真言、嘛呢咒,源自于古印度梵文,其核心含义是对观世音菩萨及其慈悲与智慧的赞颂,被诠释为:“啊,圣洁的莲花哟!”这句咒语,不仅是观音菩萨的心印,亦是其慈悲愿力的体现,蕴含着无量无边的功德与神秘力量,被十方诸佛所称扬。莲花中心是代表观世音菩萨的种子字,也是菩萨的本质与能量核心。
在现代汉语中,六字大明咒的读音依次为:唵(o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此咒语的持诵,被认为能净化三世业障,斩断生死轮回之链,最终达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圆满,同时具有消灾延寿、增福添财、拯救苦难、熄灭贪嗔痴等无量功德。金章背面的镌刻的六字大明神咒即是佛教文化内涵的凝聚,同时也是对币章的加持。 这枚孔雀明王金章散发着富贵华丽、雍容尊贵的形貌,尊王拥有着不同于其他神祇的孔雀羽背光,金身加持,神韵优美,以菩萨如意坐姿态,端坐于孔雀之上,孔雀开屏犹如放射出无尽妙法光芒,普降甘露,润泽十方万物。此章由沈阳造币厂设计出品,材质为铜鎏金,直径45mm,重量2盎司(约62克)。此章经美国NGC钱币鉴定公司鉴定封装,标签为加盖佛头的特殊设计,与匣中金币相得益彰,评级为最高分PF70分。
金章刻画精湛,布局精美,尊王神态勾勒亦栩栩如生,方寸之间,一丝不苟,比例完美,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既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效果,成就了孔雀明王现世佛法加持,祈福消灾、护佑健康、增进福祉之实际载体,又实现了艺术与宗教、审美与信仰完美融合的最高境界,殊胜无比。
最后,愿这枚孔雀明王镀金纪念章,不仅能成书柜中赏心悦目的藏品,更能成为心灵深处的一盏明灯,照亮回归清静自在的法门道路。在每一次凝视与触摸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智慧与慈悲,激励着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寻求真理,实现内心的净化与升华,愿孔雀明王佛光普照,引领我们迈向光明的未来。
漂泊风尘如幻梦,迷云散尽法门归。 神光五色明王坐,桂树千丝孔雀飞。 愿作魔神同一体,化为佛母赐三衣。 何谈天地灾难事,巧遇金刚转契机。
霸泉老万 202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