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迷中迷 于 2024-1-13 11:23 编辑
多年後在蒐集的資料中,見英國Spink發行的《The Numismatic Circular》月刊上有篇N. G. Rhodes 寫作的短文“A Communist Chinese Restrike”,恰與英文版《世界錢幣目錄》袁大頭銀幣的註解相符:“日期為三年者,……1950年代時曾被中共再次生產,在西藏使用”。
這篇發表於1975年6月短文的作者羅寶士(Nicholas G. Rhodes,1946– 2011)對東方錢幣有相當深入之研究,是南亞錢幣權威。該文描述大致如下:
當1950年末中共軍隊進入西藏時,有意讓藏族農民印象良好,因此所取物品皆以付費方式處理,而徵集勞工時亦予以優厚薪資。但藏人不願收取紙鈔,故均用銀元發放。初期中方為便利西藏與內地之交通,在昌都與拉薩間興建一條公路,由於工程艱鉅,雇用了大量藏族工人,這批勞工待遇極佳,每月工資約一百銀元,遠超出其他任何行業。此長約240公里公路建築費用龐大,據說若用銀元鋪上,可厚三呎!雖此說顯然是誇大之詞,但可形容其耗資之鉅。由於需求量太大,據報導中方自內地各處收集舊銀元、銀器在成都設廠製作舊版之袁大頭銀元。1959年西藏爆發衝突,大批藏人逃亡印度、尼泊爾,自然銀元也大量流到外地。
羅寶士見到這些報導後,便想瞭解重製品是否與原來的有所不同?於是在印度北部與尼泊爾,檢視了好幾批銀元,發現幾乎全數是袁大頭,而內有一版式特多,其特徵為:均民國三年版、地章表面較不光滑、雕刻浮面稍高。品相通常接近全新,其他版式皆有相當磨損。而最明顯的差別就是背面“壹圓”之“圓”寫法與其他不同,筆劃為封閉而非原本之開口式,即吾人習稱之“三角圓”也。
選擇袁大頭做新製銀元之設計也不令人意外,因為多年前袁大頭銀元早已通行於西藏各地,藏胞對其成色與重量具有信心,接受度沒有問題。故羅德斯在確定重量無太大出入後,認為沒有必要再檢測其含銀比率。
讀完此文後,回憶多年前剛開始收集銀幣時,曾聽錢商提及早年三角圓大頭十分稀罕,未久即大量出現。此外,《成都錢幣》2001年第一期“四川歷代鑄錢地址初考”,引述《四川省志、金融志》資料:「成都造幣廠…,解放後由人民銀行接管,曾鑄造解放軍進藏使用之銀幣,1954年以後停鑄,1957年撤銷」,此段文字證實成都造幣廠確於該時期為入藏共軍開工製作銀元。
英國Spink《The Numismatic Circular》 月刊上N. G. Rhodes 的“ A Communist Chinese Restrike” 原文 96年版《世界錢幣目錄》袁大頭銀幣的註解。新版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