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golf 于 2023-10-24 23:55 编辑
1861年,香港政府決定鑄造輔幣,以滿足市民日常交易的需求。 當時,香港的流通貨幣主要為清朝的銅錢和銀元,但清朝銅錢的質量參差不齊,銀元則價格昂貴,不便於小額交易。 1861年3月9日,港督夏喬士·羅便臣向殖民地部提交了一份建議,建議香港政府鑄造一文、 一仙和一毫的輔幣。 其中,一文和一仙以銅料製造,是為銅幣,一毫為銀幣,含銀量八成。 羅便臣認為,由香港政府鑄造輔幣,可以提高流通貨幣的質量和穩定性,並有利於香港經濟的發展。 他還認為,委託英國造幣廠製造輔幣,是有利可圖的。 根據羅便臣的建議,香港政府於1863年開始鑄造輔幣。 一文和一仙銅錢的外形為外圓內方,正面鑄有英文面值和年份,背面鑄有維多利亞女王的頭像。 一毫銀幣的外形為圓形,正面鑄有英文面值和年份,背面鑄有香港盾形徽章。 香港輔幣的鑄造,提高了香港流通貨幣的質量和穩定性,並對香港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以下是羅便臣建議鑄造輔幣的具體內容: · 建議鑄造一文、一仙和一毫三種輔幣 · 一文和一仙以銅料製造,一毫為銀幣 · 一文和一仙銅錢的正面鑄有英文面值和年份,背面鑄有維多利亞女王的頭像 · 一毫銀幣的正面鑄有英文面值和年份,背面鑄有香港盾形徽章 · 委託英國造幣廠製造輔幣,是有利可圖的 羅便臣的建議得到了殖民地部的批准,香港輔幣於1863年開始鑄造。 請參考香港錢幣研究會會刊第23期[2008年8月]. 有一文章[香港鑄錢局與早期香港錢幣] 作者; 林準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