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兩組所謂“同模傷”的小銀毫圖片,這是2009年香港上拍之物,出品的是位二代老藏家,低調,知悉者少,其先人在老老級藏家中是響噹噹的。but此小毫未必來自其父。
由於本人關注的一向是以“來龍去脈”為主,其次是稀見品種大洋,常忽略了輔幣,當時小毫裸幣未一一檢視及拍攝圖片。後幣商在某壇發圖宣傳時,被指有同模傷為假。基於個人在製造業工作多年的經驗加上爾後對造幣工藝的理解,對“同模傷必假”這種含糊其詞的說法,認為是“偽命題”,故僅止於旁觀各方發言。
一般來說,同一個賣家連續出售相同狀態的未入盒同版幣章,自身無法判定又沒摸清來龍去脈前“避而遠之”是正確的,除非想賭一把。但若藏家保有的是來自所謂原捲、原袋,誠信可靠之藏品,則無需多慮。檢漏或被檢漏,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常言道:“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在此又是一例;拜科技之賜,記憶得以容易記錄,否則光靠記憶,是會模糊失真的;傳統的照片極易變色或遺失,保管傳閱等均不易;當時雖未拍照存檔所幸保有NGC的圖片,供各位參考。
第一組是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兩角銀毫。
第一枚,正面完好,幣面拋光痕可見;NGCMS63
第二枚,正面左下幣模已見裂痕,拋光痕可見。NGCMS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