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人甲 于 2022-12-20 14:16 编辑
楼主你说这批是早年南海出水的南宋银铤,有近60个,问两个问题: 1,那是渔船鱼撒网捞到的嗎,你觉得一网能捞起近60个?还是说是潜水员潜水时不小心发现,一块一块捡到的? 2,你认为那上面绿色跟白色的附着的是什么东西? .
这块银锭是著名的1622年(明朝天启二年)Nuestra Senora de Atocha沉船中发现的阿托查银锭,成色:962,重量:86磅5.44盎司,尺寸:34.1 x 13.9 x 8.5厘米,由玻利维亚的波托西铸币厂生产。发现在佛罗里达群岛,水深约55英尺處(约16.76米)。
. . 跟楼主聊聊「银」跟「铜」这两种金属所谓的"氧化"!若能搞懂接下要说知识的,能让楼主兄你少走一条歪路。 . 银是抗氧物质,它耐酸碱,其不管是在空气中或是在水中氧化,因为抗氧属性关系,在自然环境中基本是不会从银本身析出所谓的氧化物,也不会从空气灰尘、或泥沙土层、或水质中,附着层(沉)积物,它只会在表面产生一种薄薄的硫化物保护层以防银继续氧化,它多是呈蓝彩(什么化合忘记了)、或黑(溴化银)、或黄褐色(硫化银)。银的硫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一般的生物(青苔)或微生物(生物菌)是不会附着生存在上面。所以不管是出土或水坑,它基本都不会有附着物,顶多就是空气中的灰尘、或土层水中的黏土泥砂。 . 铜是溶氧物质,铜很容易与空气或水中的氧结合而产生出硫酸,硫酸是造成铜锈的主因。铜的氧化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从铜材本身析出的"无害的碱式硫酸铜氧化锈"与"有害的碱式氯化铜腐蚀锈",最常见的是绿色(碳酸铜)或蓝色(硫酸铜)。另一种是空气灰尘中的高氧菌(有时候也叫包浆)、或土层里的微生物(生物菌)、或其它金属矿物(例如;铅、锌、锡、铁、铝),它通常是红褐色、或灰白色、或黄褐黑色。 . 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银饰物的出土品,在东汉末炼丹家狐刚子所撰《出金矿图录》中就有「吹灰法」炼金银的记载,唐代银窖藏出土了大量银器与炼银渣块(1970年西安何家村邡王府遗址的窖藏),经化验和分析,得知是采用「吹灰法」炼银而遗留下的渣块,简单说,吹灰法是可以提炼出成色很高的银。所以不管是那个朝代窖藏或出土的银锭,其成色至少也有九成五以上。或许有人会扯到老银元上的绿锈,这么个解释;银元之所以偶见会有绿锈,那多半是来自银元币胚银铜合金比例中的铜。银元上的绿锈也有可能来自土层中的其它伴随矿物,但这种出土银元产生绿锈机率极低,反之在铜元上就很高,别忘了上面说的银与铜的抗氧性。 . 楼主兄提供的几枚……锭上的绿色附着物,我听过更好笑的说法,说那是一种海藻、是一种苔藓。 . 简单的逻辑思路;植物因水与光合作用下是绿色,以制造氧。植物枯萎死掉会变成褐色(咖啡色)。楼主可以自行思考……锭上的"附着物"是铜锈或铁锈?还是活着、或死掉的绿藻? .
这么说好了;不管你那近60个所谓南海出水锭,表面上的是金属锈?还是生物藻?还是海生附着的钙化物?还是结晶物?它都不应该长在"银锭"上面!以上解释,这样够清楚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