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银币的书籍和资料中,有很多用“银元”一词,严格讲是不对的。首先看一个问题的解答,什么是银圆?答:圆形的银币叫银圆。 详细解释如下: 中国银币的历史,上下数千年,可分为古代银币、近代银币和现代银币三大门类。古代银币包括四大纲目类:1.长方形的银铤,2.圆饼状的银锭,3.船型的银元宝,4. 方孔古钱的银样钱。
近代银币分为手工打造银币和机制银币两部分,它是古代银币的银锭、银元宝和银大钱之后所出现的银币新品种,虽然打造银币的币面还有“咸丰如意银饼”和“同治寿星银饼”等字样,但都不叫银饼,它的“银饼”是银锭名称的延续。还有机制银币的“光绪元宝”或“宣统元宝”文字,但老百姓都不叫“元宝”。“元宝”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铜钱上,取义于硕大、贵重,而元初银铤上的“元宝”则应译为“元朝的宝货”。它的“元宝”名称是船型银元宝的延续。它沿用方孔铜钱“××通宝”、“××重宝”、“××元宝”的名字。咸丰年间所铸铜钱出现了当五、当十、当五十的“咸丰重宝”,以及当百、当二百、当五百、当千的“咸丰元宝”,当“千咸丰元宝”铜钱就值银币一两,所以“元宝”一词应取自“当千咸丰元宝”铜钱,自“咸丰元宝”后,再没有出现过“××元宝”铜钱。“元宝”成为一个固定的词,泛指银锭,特指重约50两的大银锭,而“通宝”则专指铜钱,这大概是银锭被称为“元宝”的一个潜在原因。 到明清之际,西洋银币流入中国。这是与中国传统的银锭形制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银元宝”。因这些银币外形是圆的,当时老百姓都称它为银圆,就是说圆形的银币就叫银圆。 早期的银圆是手工打造的,既没有统一的名称,也没有规范的标准,制造技术落后,设备原始,主要靠人力手工操作,生产力低下,所以发行数量不多,遗存至今者更少,但它们是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始作俑者。
机制银币包括晚晴的龙洋银币、民国的头像银币、苏区的工农银币三类,严格讲苏区工农银币仅有一部分是机制币,因他们曾经得到过三次机制币机器,而大部分是手工打造的银币。晚晴银币分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大清银币三种,因为银币背面都有蟠龙图案(个别的香港头像和四川光绪头像银币除外)和洋文英语,所以通称为“龙洋”。民国银币包括袁像币,孙像币,等其它头像币;苏区银币多有镰刀锤子图形,代表“工农”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