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人甲 于 2019-9-14 10:52 编辑
在常在常临单面图案的打制币中,有一些品种在币面字体设计的文字笔法表现是相当考究的,这是为何常临币能成为中国代用币的代表与地区代用币的精典。撇开常临单面图案币上地方人文风格色彩各异的图案设计不谈,就币面文字字体的运用上,凡举书法中的篆、隶、楷、行、草这五种书体字都可以在常临币各系列的品种中看到。此枚武进县寨桥镇「寨硚万成 代用伍分 临时流通、背“灏”」,可以说是常临单面图案打制币中草书字体的代表。因为此币有着非常浓烈书法挥毫笔劲的气息,它除了是唯一一枚币面设计使用狂草书体字的常临币(非暗记),也是唯一一枚是将「面值」押记在币面的文字图案里。假若说常临圆形单面打制币的大名品「龙虎塘」是常临单面“图案”隐喻币的代表,那么这枚「寨硚万成」就是常临单面“文字”隐喻币的表帅。 . 在常武进地区的寨桥镇,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与宜兴市中间,滆湖东岸。此币面上的「硚」字不似其它同为该地区寨桥品种所使用的“木”字旁「桥」字,而是使用“石”字旁「硚」,为何如此?话说「桥」在中国解放前的乡下农村中是一个重要的地标,以前在偏乡农村地区中有许多地方是没有街道巷弄名,那时寻户找人多只能用乡镇村中较大或目标明显的特定地标做为地点名称,再从而延伸至深入某人住家位置。在我国各地古乡镇村的初始地名中,就有很多都是依此法命名,例如地方上若有用石头砌成过河的地标物,就以石「硚」谓之,用木头搭建的就用以木「桥」称之。而有众人聚集的村庄外围,若有用以防守用的栅栏围成防御盗匪流寇的;则谓称之「寨」。时至今日,在中国各地还是有很多地方也是如此沿用,并成为正式地名。 . 在常若依此将之套用于此币的「寨硚」上就很容易懂,也就是说原此地在百姓聚集为城寨之时,本应在石砌围寨之内有一座石砌之硚,后来可能毁损或重建而改成木筑围寨内之木桥,继从而易名之,尔后此地就变为「寨桥」,进而演变成今日江苏常州市的寨桥镇。此币币面上所有的文字字意,在两大常临工具书《常州地区临时流通币》(即;袁谱)与《常州钱币收藏研究》(即;常研谱)上并没明示是为何意?只标示为发行地。但「万成」二字字意解释有可能是指;「在寨硚有家万成商号或人名字号」或是「在寨硚内万事皆可成」之义 。这样解释用在大部分常临币种的发行上应该很合情理。再来说币上中间斗大的书法狂草书字体是什么?在常临币的圣经《袁谱》与《常研谱》两书中,皆语意不详没清楚交代这狂草体两字写的是什么?此币在《袁谱》书中(编号No.125),书后简介栏目中;在面、背的文字和图饰介绍为「万成(草书)」,这是指说狂草书写的是“万成”两字吗?我想应该不是,因为怎么看都不像。然而《常研谱》书中(编号No.161),书后简介栏目对此币简介中仅说明「狂草曰暗押」五字,那这「狂草曰暗押」是何解?倒是看的出来币面上有两个狂草书体字没错,但写什么?暗押是暗在那里?我是看到草书上方第一个狂草字里很清楚的“明押”了「伍分」两字。但是这两个大狂草字到底写啥呢?这是介绍此币甚为重要之处怎么都没清楚说明! . 在常对于《袁谱》的解释,这「万成(草书)」应该是指这枚「寨硚万成」的币面上是草书字而已,而其并无说明草书写的是何字。再来聊聊《常研谱》,在试着打算帮《常研谱》的「狂草曰暗押」做说文解字之前,先解释“押”字的定义,“押”在字面上的意思是;签署,也就是说在契约上签字或画记号(符号),使能用以做为凭信或凭证,例如押字(签字)、押花字(押花)、押合同(签订合同)、押敕(签署诏令)、押署(签名;亦称画押)等等,而其又可暗喻为抵押、典当之意。如此在《常研谱》书中用以说明「狂草」是此币的字体,而「曰」基本上是“说”的意思,最后的“暗押”我想指的应该就是币面上第一个字里的「伍分」,「伍分」在这里是指面值没问题,这样就能解释此币是在草书字里有着“暗押”「伍分」两字,如此对《常研谱》书上「狂草曰暗押」之意就解释得通了。但币面两字斗大草书写的两字是什么?这两本常临币圣经的书谱里还是含糊其词没讲明?虽然本人书法功力仅止于需要神功护体、斩妖除魔时才会有天师般鬼画符的水平,就个人对书法各书体字浅薄的认知,币面上这斗大二字应为「代用」的书法狂草字体,为何是如此认为?因为看起来就像是啊,就是这么简单! . 在常以下是对此枚「寨硚万成 代用伍分 临时流通、背“灏”」常临币的看法;币面右列上两字「寨硚」应该是指寨桥镇最早的旧地标应是为石砌围成之寨,在寨内并有一座石桥,所以币上设计用以沿用旧地名来隐喻“此城寨原有一座石砌之硚”之意。而下两字「万成」则能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其一是如同一般常临币藏家普遍的认知,它可能是发行人或商号名,如此「寨硚万成」就可以顺理解读成“在此地 (寨桥镇)、某人或商号(万成)发行”。其二也可能是暗喻此币“在寨硚这地方,有万事皆可成”之字意,也就是说此币在寨桥镇可通行无阻。左侧「临时流通」四字就不解释了。再来说这中间最显眼的两个斗大狂草体字,如前述所言应为「代用」两字无疑,这合乎用以“暂代使用此枚”之用意,而狂草「代」字的字体中又押了“伍分”是代表此币的面值,结合狂草体字就形成“代用伍分”。总结解释币面全部,整体所要表现出的就是“限制在这地区范围内(寨桥镇)、可以临时流通使用某人或商号(万成)所发行、等值伍分面额的有价代用币”或是“此伍分币在寨桥这地方、万事皆可成,也就是说这枚伍分币在此地就如同国币,畅行无阻”,但不管事实的真相是为何?我想这两种解释皆符合常规常临币设计制作方式与暂代流通使用的定义。 .
在常接着说背面;背上数字前的符号与流水号码会在下一段另做解释。先看那币背上两点钟位置的“伤”,那个可不是币胚上的瑕疵或坑疤,它与“灏”字及八点钟位置的圆形戳这三处,都是属于此币的一种戳记。话说“灏”字在《康熙字典》与《说文解字》书中,就单字字意上的解释是为;豆浆、豆汁也,另又可喻水势盛大、或水势远也。当然也有可能是人名的用字。而背上两处戳记因为打印不清楚也看不懂,但我将之认为可能是发行商铺(万成)为防止制币工匠私自加制的一种预防与防伪,是商家所后加工自行打印的戳记,因为从币面与币背对应在「万成」中间偏左与「时」字上的反压印痕来看,这两处的戳印应该是在制币完成后才又另外给加戳打印上去的。此观点是来自于常临币研究学者与藏家张国民先生的文章,张国民先生在《常州钱币收藏研究》一书中,撰写有一篇「武进地区代用币的制作工艺」的探讨,文章中第三段讲述「代用币的盗铸问题」里有提到;铸币工匠曾有溢制盗铸的问题。这背面三个戳记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这“万成”可能是一家卖烧饼油条豆浆的早餐食堂,然而“灏”字也可能是发行商号中的发行人名,或是代表制币工匠的签名戳印。第一种说法或许较为天马行空,但自古以来,此江南之地本就人文汇粹,言简意赅也不无可能。至于那一种接近事实?待考。另外后加的两戳记应属防伪、防盗铸或防溢铸无虞,从币的正、反两面对比中可以看出来,除了号码与“灏”字是在离开币模前打印的,那两点钟与八点钟方向位置的戳记应该是离开币模后再给另外加打印上去。它可能是发行商家为预防工匠额外加额制作此币,故在收到新制代用币后,另给自行加上戳记,以防止制币的工匠或铜铺有溢制该币的可能,如此的后打印自行加戳,既可防止制币铜铺工匠溢制盗铸,又可避免蒙受经营损失。因藏品图上显示看起来真的很像是坑洞,但又描述不出那两个戳记图案的样子,故在此借用本区版主之一;古泉王子桂版主的一枚同品清晰背图做对照,用以证明两点钟位置的坑疤不是伤,它是个“戳记”“戳记”“戳记”,现在流行重要之处都要讲三遍。 . 在常最后讲背上这个「
」符号。在许多常临币与常临金属筹或民国徽币牌章的背面上,于流水号码之前经常会见有这符号,在分析这符号可能的来由之前,得先认识「No」与「№」的不同。先解释「No 」是英文Numero的缩写,而Numero也是英文经常用来代替Number这个词,若用中文字意来解释这两个英文单字;这Numero是指数字,而Number是说号码,在英文里它只能分开使用,但在中文里,它除了能单独使用外(数字、号码),也能合着用(数字号码),也可反着用(号码数字),很神奇吧!这就是会讲中文的洋人还不一定懂的东西,是不是觉得中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呢!再来解释这两个英文的数学符号;前者「No」为“数字符号”,后者「№」称“序列数指标符”。它是在数学上所使用的一种符号(或者说是一组符号),基本上这两个数学符号在英文字义上所解释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同样在中文的翻译与使用上,我给它以下这两种不同的解释。 . 在常我想多数人可能知道,「No」是英文字汇Numero缩写,通常使用时习惯在这符号之后再加上一个英文句点(Period「.」 )「No.」,它代表的是一个(组)号码。在数学符号的使用上它通常是代表在此后面的数字是「基数」,就是指单纯的数字「一、二、三...」。也就是说这符号之后的数字,它可以只是代表指单一或多数以上的一组号码,它可以是“无限”的,所以我将这符号原文翻成中文的解释是“数字符号”。 . 在常而「№」是英语Numero sign或意大利文Numero symbol的意思。照英文字上直译为“签名号码”或也说成是“数字符号”也行,与上一个符号「No」的差异是在此符号的小写字母「o」下有加一划横线「№」,通常使用时会在此符号之后再加上一冒号(Colon「:」)「№:」,我将这符号原文翻成中文的解释是“序列数指示符”,这符号解释起来稍微复杂抽象了点,它是代表符号后数字有一定序列的逻辑性符号,也就是表示在此符号后的数字是有列序编排意义。在数学符号的使用上它通常是代表在此后面的数字是「序数」,「序数」是「基数」的相对词,当我们将「基数」排序后,就形成了「第一、第二、第三...」。也就是指这符号之后的数字,除了是有序列的排列之外,它是“有限”的,“有限”的意思就是说;这号码是在“总数多少号之中的第几号”,所以我将这符号原文翻成中文的解释是“序列数指标符”。以上这样解释,不知各位看倌有看是有木有懂呢?。 . 在常好了!解释完两个相似符号的基本用法后现在讲正题。从实物中,我们经常可以在常临币及金属筹或一般的民国牌章背上见到这符号「
」,但是这符号在划线下又加了两撇(或两点),这到底是什么鬼东西?我想它可能是最早使用此符号并将之运用在币牌章或常临币设计的画图者,可能是使用毛笔在纸上作画设计,因毛笔笔触的关系,由于使用毛笔所画的设计图,使之让应该是英文的冒号「:」变成像似中文的两个上下顿点「、」。之后雕刻币模工匠因不暗“序列数指示符”加冒号(Colon )「:」的错误搭配使用下,就很可能会发生依样划葫而将设计图纸上帽号的两圆点刻成两个顿点,进而演变成是在英文字母「o」下横杠之下的两撇。这么解释好了;英文的词汇是由英文的单一字母拼凑而成,当两个以上的英文字母并在一起时,它必须是要由左而右的书写,它不似中文单字可以不用转90度也可以由左而右或自上而下拼成一个词汇或字句的书写。所以当想要在「№ 」后面再加上使用标点冒号(Colon )「:」时,正常横写是这样「№ :」没啥问题,但当这序列指示符「№ 」+冒号「:」想要直列书写时,就会使这“符号”跟“冒号”被分开而呈现上下组合的排列。简单说就是;这个序列指示符被当成中文字不用转,这个冒号被当成英文字而转90度。 . 在常想象一下;「№ 」它是一个符号,也就是说;在中国近代里最早将这个外来的西洋数学符号使用在币牌章上时,在字体的编排上已先入为主的把它当成是类似一个“中文字”,当它直书时也把它当成像是一个中文字一样不用顺时针转90度,所以直书时这个“由英文组成的拟中字符号”还是跟横写一样不转90度,但是当要再加上使用这冒号「:」时,这个冒号就会像英文词汇书写般需顺时针转90度而变成在「№ 」的下面。当用毛笔所画的设计图纸,因为毛笔运用的笔触关系,无法将冒号的两点点成圆点「:」,而使之变成是两撇的小顿点「、、」,而当顿点的冒号顺时真转90度时就会变成像是两撇的小顿点,进而结合在「№ 」横杠下面,久而久之就变成在字母「o」横杠下加上两撇,最终使之而变成是单一的一个“中国式符号”。然而一连串误解的错误下,雕刻币章牌模的师傅将错就错把这中国式“序列数指示符”刻成这样「
」,如此就能理解这并非不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去注意一些早期的民国牌章或常临币筹,你会发现有这个符号「
」的后面都不会有冒号「:」,所以我认为「o」横杠下的两撇,应该就是冒号「:」与序列指标符号「№ 」的结合。另外;在常临币与同时期的民国徽牌章中也有发现冒号是划成两短杠或两圆点的“ 序列数指示符”号戳(如下图,左常临、右牌章)。 . 在常所以说;常临的雕刻币模师傅与制币工匠们,是很有可能也是不暗这种西方传来的数学逻辑符号「№ 」与标点冒号「:」应该正确搭配的使用方法,而将毛笔所画的冒号「:」误以为是两顿点,由于图纸上毛笔笔触的误会加上刻模币匠无知的误植,成就了这个美丽的错误,使之变成「
」这怪模样,之后可能因为了解的人不多,又或许是同业之间互相抄袭沿用?加上使用久了已习惯这个样子,也就约定俗成的成为「中国式」的英文“序数列指示符”号。我想透过以上非专业且不保证分析一定就是对的的推论下,这有可能是最接近答案的合理解释,当然;这样的说法仅供参考,因为这些都是路人甲我长年在跟着乡民看热闹之下所做的;有考证但不付责任的研究结果。 . 在常路人甲我个人是这样认为;其实欣赏一枚常临币,有时候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常临币在表面上看似只是金属与匠人工艺的结合,其实真正有趣的应该是该币作品背后的故事。常州临时流通代用币的收藏与研究一直有个遗憾,就是不能知道每一版常临币背后的故事,例如发行该币的商贾店家是什么人?是从事什么买卖?当初发行流通使用的数量大约多少枚?然而常临币存在的那个时代,就如同其它古玩文物一样随着时间流逝已逐渐远离,这会让日后考证工作更加困难,我想这还有赖于常州本地的地方文史工作研究学者与热衷常临币收藏的藏家们持续努力去挖掘去考证!文章内容抛砖引玉,希望能发现更多不同常临币版式背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