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amyu0902 于 2018-6-25 15:52 编辑
1928年上海中央銀行成立後,決定對各原有發行權銀行逐步加以限制;對於新設之銀行則不再特許發鈔。如此以俟該行分支行處普遍設立,紙幣到處通行,而他行紙幣相對漸次減少,然後限令各發行銀行分期自行收回,再撤消其發行權。該行開業之始,即發行銀行兌換券。旋又規定所有稅收,均應儘先收用該行兌換券。 隨著央行信用的日趨卓著,與國府統治範圍逐漸擴大,該行兌換券發行量亦有長足的增進。 年底發行量只有 1,171 萬餘元,至對日抗戰前已達 34,037 萬餘元,1 0年間成長達 29倍,速度極為驚人。 且較中、交兩家歷史悠久,過去發行規模較大的銀行更為快速。(引用自國史館學術集刊第8期 卓遵宏中央銀行與上海金融中心的發展1927-1937)
但為何唯獨在1930年(民國十九年)時僅發行伍圓的國幣兌換卷,且為新的圖樣設計,而非如1928年(民國十七年)的壹圓/伍圓/拾圓/伍拾圓與壹佰圓的"國幣兌換券"發行的各種面額~~~~ 都花了錢重新設計圖樣,為什麼只選一種幣值發行,而其他面額則為民國十七年版的沿用,是因為要節省開支嗎,抑或有什麼特殊的考量?! 值得我好好探究一番呀!
為了配合手上的民國十九年伍圓試模票實物,於是去了趟國史館調閱一些資料,有些資料還在等待准駁中;配合之前美鈔公司的檔案冊,另外也找了幾本對我重要的好書,與請內地研究金融的好友幫忙協尋相關文獻,希望能解答這一個有趣的問題..... 另外民國十九年 中央銀行是否有其他面額未發行的呢............待續~~
一個小發現:民國19年伍圓:1930年前版本的比1930年後版本的數量要多三倍,留檔樣近10年出現數量亦若是或更甚~~
左半部為民國30年前所印刷版本 / 右半部為民國30年後所印刷版本 由左上至右下分別為:
『 左方三張票皆為 左下職稱- 副局長(ASST.MANAGER). 這時候美國鈔票公司,並未取得為"中央銀行"代印簽署的授權.所以,職稱上方空白,要等到鈔票印妥,再交由"中央銀行"自己加蓋"簽署" 』左上為1930年印的試模票 —>左中為1930年印的留檔樣票—>左下為1930年印的流通票。
『 右方四張票皆為 左下職稱- 副總局長(ASST GENERAL MANAGER). 這時候美國鈔票公司,取得為"中央銀行"代印簽署的授權.所以,職稱上方直接印上簽名 』右上為1943年印的試模票 —>右中為1943年印的暗記試模票.—>右中下為1943年印的留檔樣票 —>右下為1943年印的流通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