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钱币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其中许多问题至今都未能解开。由于钱文属于已经失传的早期大篆,造成今在“识字”方面观点也未能统一。近些年来市场中又见到许多新品种,也更添加了先秦钱币的研究价值,增加了更多的谜团。不过这些问题并不影响先秦钱币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中占据的领军地位。 中国的古钱币种类极多,但整体都属于“称重货币”。这是由于采用铜、铁等金属材料所铸,本身就具备一定价值。这种由于本身属性所具备的价值哪怕是朝代更迭,时过境迁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过去,一枚钱币的购买力主要还是根据成色及重量来判定。不同朝代的钱币铸造是否足值,也体现着那个时期政府的信誉及国力。 安邑四铜权 长:65毫米最宽处:31毫米重:18.2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各国度量衡、文字、钱币,规定货币统一采用半两钱。中国的钱币制式开始趋于统一,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政府再次统一了铸币权,推行更为标准的三官五铢。自此中国钱币无论从重量到形状已基本完成了统一。 但在此之前的战国时代,中国的钱币已经高度发达。各大诸侯国都有特殊的钱币作为代表,并且彼此间也有着密切关系。钱文中记重文字是研究当时度量衡的重要佐证。这其中以魏国桥足布为重要代表。不仅有如“安邑、梁”等地名,也有“二釿、一釿”等记重文字,更有“五十当锊、百当锊”等兑换关系。钱体铸造厚重,文字较多是如今先秦钱币市场中受人热捧的品种。
战国·魏·安邑一釿、安邑二釿 安邑釿布整体数量不少,分为钱文正书背安及倒书光背两类大品种。钱文大气粗犷,书写古拙却不失章法。文字风格特征明显,在钱体分布均匀美观。
文字:安邑四 近来新见一品布权,文字錾刻有“安邑四”三字,观其文字风格及写法与战国时期魏国铸币安邑釿布如出一辙。整体为锐角梯形,首部有孔,呈瓶口状,带字面略有弧度,光背,背平。表面大部分覆盖斑驳绿锈,朱砂底,从露铜处可看其铜性较好,实物开门见山,战国魏物无疑。整体高65毫米,重18.2克。
战国·魏·安邑一釿、安邑二釿 魏国早期定都安邑,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地区。据《史记·秦本纪》:“魏自魏绛徙此,武后二年(公元前395年)城之。”另据《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因“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那么安邑釿布的铸行时间上下限应在公元前395年至公元前339年,共铸行55年。如今所见到的安邑釿布,二釿布重量范围在17.5~31克之间,通长约6.5厘米。一釿布重量范围在12.5~16克之间,通长5.1厘米左右。由于安邑釿布的重量符合“子母相权”的特征,属于一种在当时来看先进的货币形式,更可看出当时市场中货币流通的十分广泛。恰好这时也正是先秦钱币高度发达、发展的时代。
中山国方壶及部分铭文(河北省博物馆藏) 安邑权中安邑二字由于与桥足布安邑二字如出一辙,不难辨认,第三字写法为“四”。 据中山国方壶铭文:“惟十四年……。”中“四”字同为这种写法。 中山国方壶铭文虽属“钟鼎文”但中山国、魏国紧邻,其文字应同属晋系风格,也是一脉相承的。
战国·齐·賹四化 另外,齐国圜钱“賹四化”同样为此类写法,由此可知这应为“四”字无疑。此安邑铜权重量18.2克约等于当时的1.2两重,符合安邑二釿布的重量区间。应视为称重所用的铜权性质。但至于其所出位置及“安邑四”为何意,尚不好说明。有待深入研究。
由于权钱的特殊属性,数量较少见。而安邑布权目前尚属首见。 此品对于研究战国中晚期度量衡及钱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可谓战国权钱中又一传奇品种。
不过,它背后的疑问一直困惑着我,它出自新疆……
本文曾在龙骧古泉微信服务号中分享过,此处略有修改及新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