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evys 于 2015-6-20 10:55 编辑
端午節 發一枚 八十幾年前 台灣南部 端艇會參加紀念章
時間回到昭和七年, (1932年, 民國21年),台灣南部端艇會, 顧名思義, 就是今天的划龍舟競賽, 而且這是第24回的「競漕大會」, 競漕的活動方式, 第一是在內陸河流或運河舉行, 第二是人力划槳。
目前端午節, 台北淡水河,中部的彰化鹿港運河, 和南部的台南運河舉辦划龍舟競賽, 是整個節慶的重點,只是想不到, 日據時期, 台灣南部就已經有這樣的「端艇會」,而且從這個「第24回」,可以回推, 民國前三年, 1908年, 清朝光緒34年, 台灣南部舉辦了第一回「競漕大會」。
這一枚紀念章直徑非常小, 大約一枚一元硬幣的大小, 如圖三與1元和5元硬幣比較,這麼小的銅質紀念章, 能夠保存到今天相當不容易。
紀念章的設計, 不同凡響, 正面, 水波激盪, 包圍了一個超過200度的半圓, 中心是貼上純金箔的航海望遠鏡和水波測量儀, 這兩件工具是在雷達還沒問世之前, 望遠鏡觀察遠處海浪的走向與激起的回波, 可以計算多遠的距離之外, 有陸地 ?海島?甚至暗礁? 貼上金箔, 在當時的意義是「金賞」, 也就是「金牌」獎,如果這一正面貼銀, 就是「銀牌」獎,貼上黃銅皮, 則是「銅牌」獎。
背面,上方是縮小一個大約160弧度的半圓, 呼應正面200度的部分, 加起來還是360度圓周, 設計者很不馬虎!在這個半圓內, 只見四片揚帆鼓鼓, 船身卻完全沒入海平線, 浪高激盪, 要不是船速極快, 幾乎要被海浪追擊吞沒!充滿速度與比賽的動感, 設計在大小不及小指甲的一半框內, 80年前, 台灣竟有如此高明的設計巨匠,真是佩服呀!
1895年馬關條約,清政府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比較值得留意的是, 日本並未刻意消彌屬於台灣或漢民族的固有文化, 歌仔戲, 布袋戲, 說書, 山地民族的語言風俗舞蹈等等, 如果沒有這一枚紀念章存世, 我還真不知道日據時期也有端艇會? 我剛剛查了google, 鹿港運河第一次舉辦龍舟競賽是1979年, 距離民國1949年撤退來台, 足足30年之後。
大小比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