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其实自己似乎打小就有攒东西的习惯,看来这点上是随了我父亲的基因,他老人家这几十年来的古玩积累,我这个做儿子的真正的相形见绌,这里先不说,有空再慢慢道来。这里说说自己,从一二年级的洋画儿,烟标,到中学的邮票,再到大学直至现在的钱币。虽然很多久远的爱好已经不再,而曾经那么费心的攒下的所谓的“藏”品也多已散失,但每每不经意的看到网上一些恒心依旧的收藏者贴出的儿时的烟标或邮票,脑海里还能隐约的浮现出几十年前那个为了给自己的本本里多添一枚邮票而虔诚的在家门口等邮递员叔叔的那个小孩儿。
2000年扔掉了北京某口腔医院的饭碗,提了两口箱子到了美利坚。之前“小打小闹”攒的一些铜板子, 银毫子也悉数交给了老爸,不是不想带,那玩意儿压秤,为了能在箱子里塞下家人给买的固体酱油,只好忍痛了。刚到美国,整日看书学习考试实验写文章慌头慌脑穷于应付,哪儿还有闲时间搞啥收藏。再说,这是美国,哪儿去弄中国老钱币。 后来才知道Ebay的存在,据说那上面啥都有卖的,别说钱币了,想要买些人的后槽牙来钻洞练手考牙医执照吗,没问题,那上面就有。 等到稍微适应了老美的生活,空闲时间多了,不自觉的就开始想着弄“钱”玩。刚开始几年迷上了老美的机制钱币,从“林肯铜板”到 “印第安头像币”, 从“贸易币-Tradedollar”到“Draped bust dollar”, 也算是有这没那的玩了一下。和以往熟悉的老祖宗的手工刻模翻铸为主的孔方兄比起来,机器冲铸出来的机制钱币,尤其是银币,纹理细腻,质感强。加之由于银,以及其内所含其他各类微量金属氧化导致的币面可能出现的醇厚古朴的包浆,甚至是各类五颜的彩浆,更是给银币的收藏平添数分乐趣。
在老美的机制币里混了几年,却还是慢慢的移情回了老祖宗的钱币。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自己慢慢的对清代末年的机制龙洋产生了难以遏制的喜好。别的不说,光是江南,广东,北洋,奉天等几大特色各异的龙系,以及每个龙系不同年份的独特的龙型龙饰的设计,看着就是一种享受。
从人类心理和行为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潜意识里都有自己的“habit",就是所谓的爱好。这些爱好可以千奇百怪,从女同胞的8小时不间断的逛街,到男同胞的以方便面度日只为攒钱买个不能吃不能用的数百年前的长满锈渍的银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行为却是人们平日世俗生活压力的良好的释放途径。人只有心灵平静了,才能对生活怀有希望。而爱好的作用之一恰恰是“怡情”,“情”怡,“心”也就静了。
喜欢在周末的午后,沏壶好茶,把玩几枚带着岁月斑驳锈迹和沧桑的银币,放任一下自己的思绪,自由的“走思”何尝不是件乐事。
集币也教会自己“凡事不必执著”。 对于币,你永远只是一个过客,所谓“过眼即我有”,收藏是要有这样的心态。以个人一生有限的精力和财力,又怎可能尽捞天下的任一类藏品。故本着“玩”这样的心态,尤其重要,否则便亵渎了收藏,成了藏品的“奴隶”,有趣也成无趣了。 附:这枚“北洋23年卷须三角眼”是Heritage在纽约举办的拍卖会上的拍品。整枚币双面透着淡紫色的幻彩,龙鳞犀利,加之又是个难得的小版。特地拿下。现与同好者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