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十多年前的老帖,當時受容量限制圖檔很小,後來《圖說》出版前重拍但效果反差,因忙碌也將就勉強用了。然而不是人人會花錢買書,即使買了未必細讀更或許過目即忘。現略加整理再假以補充新舊案例來推廣泉識。
---------------------------------------------------------------------------------
“現在壓錢之機器,雖即靈巧,然尚不免有弊。” ------清光緒年《鑄錢工藝‧卷二‧鑄錢弊》
俗話說:“吃燒餅,哪有不掉芝麻的?”,如上述字句乃亙古不變之真理;在現實的生活中是如此,在機器製造硬幣的過程中也是如此,這就是各式各樣“奇形之錢”(error coins)的由來。然誠如清光緒年間上海江南製造總局翻譯學館出版由傅蘭雅(John Fryer,1839-1928)、鍾天緯(1840-1901)同譯的《鑄錢工藝》在卷首〈總論〉的:“書中祇能言其大略,如欲詳細考求,必須親赴鑄錢局觀看,從進料起,到出錢止,方能統觀其全。”以下即簡單介紹兩種“常有之疵病”。
“空模”(Die Clash) ------ 空自進退、兩模相切
在機製幣中,經常有某些硬幣上的幣面出現另外一面圖紋的倒影,許多人都把此現象稱為“透打”或“透印”,認為“是壓力過大所致”,言下之意有如武俠小說中的“隔山打牛”,彷彿壓印的力道可以穿透幣材把圖像打到另一面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理解。
這種現象是“空模”造成,即壓印時胚餅未進入,致使上下模對撞、空打,相互在對方模上留下碰痕,再反印到隨後製出的硬幣上所形成,英文稱為“模撞”(die clash)。硬幣面上的最高奌,是模具上最凹入的部份;硬幣面上地章是最低處,即模具上最凸出的部份,尤其是主圖景的外緣。
附圖這枚已入藏約廿年的北洋銀元之雙面相互留有明顯的另面印痕,仔細觀察可發現其倒影是呈“陰打”,此即幣模本為凹入之陰文,打在幣模的另一面上時造成凸起陽文,再壓印在胚餅即形成陰文,有如陰陽合體,罕見。理論上應有多枚,可能因及時發現而模具被更換故產量不大,且由於其情況明顯應在檢驗時被剔除,但這一枚是漏網之魚。請注意最後背面反印之陰文“庫”字、龍尾處之珠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