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間,一批晚清時期通寶字號原始文件的出現,成就了筆者有關雲南牌坊錠的研究。相關文章後來陸續刊登於中國錢幣學會《中國錢幣》、《中國錢幣論文集》、北京《中國收藏》、台北《台北市錢幣協會會刊》、《探極》、香港《亞洲錢幣》,及筆者《晚清傳奇貨幣雲南牌坊錠考》、《傳奇再現 牌坊錠新考》兩本書之中。
原始文件,輔以存世實物的歸納佐證,多年來《新纂雲南通志》等史料所留下的諸多疑點乃至謬誤終於釐清,雲南銀錠(特別是牌坊錠)的鑄造年代、地區、類型、用途、人物角色及其公估制度,頓時,豁然開朗。
未為外人知的,文件的貢獻,尚不止於此。其中還有幾個清末時期上面印有「吉祥」、「仁壽」字樣的紅包袋(圖1),印製精美,質地講究,從其帳簿記載可知最早一件可追溯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距今120多年,這正好也是記錄上,近代中國出現紅包紙袋的最早年分(註:紅包袋 - 維基百科, (wikipedia.org))。
過往,古人送的紅包賀禮或壓歲錢,一向是將銅錢或銀兩放在布巾或紙張裡摺疊成包,稱為「紅封包」或「利市封」,直至1900年左右才出現了現代人所熟悉的紅包紙袋。
不過,紅包袋畢竟適合紙鈔,清末民間紙鈔出現較晚也不普遍,大多流通銅錢、銅板、銀元、銀角、碎銀等,仍比較適用傳統的紅封包,這是紅包袋較晚出現的原因。
那麼,當初紅包袋又是為何出現,伊始作為何用?通寶字號文件現身說法,其夾藏的紅包袋,都是用於放置匯票、銀票等鉅額有價證券(圖2),原來當時紅包袋多是VIP專屬,尋常百姓暫時還用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