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8年6月21日,在台灣曾經是一個讓人格外關注的日子。這一天,政府必須依約向民眾兌出大筆黃金;這種情形,在當時可說是前所未有。 事情緣起於這一年的5月20日,台灣銀行奉命辦理《台灣銀行黃金儲蓄辦法》,穩定幣值。其做法就是,鼓勵民眾以台幣做定期存款,期滿就可以低於市價兩成的價格領取黃金。 開辦後不到一個月,6月15日,台灣省政府宣布幣制改革,發行新台幣,以1元:4萬元的比率,收回舊台幣。但,黃金儲蓄不僅未受影響,反而擴大辦理,稍事修正後,成為《新台幣發行辦法》第五條有關民眾得以新台幣兌換黃金的具體規定,亦即,穩定新台幣的重要支柱。 在此之前,台幣已持續貶值多時,民間怨聲載道,即使如此,亦只見官方強制收兌,從未釋出黃金。此次台銀的黃金儲蓄辦法果真會兌現?民眾不免感到遲疑,初期少數參加黃金儲蓄的存戶,心中也不免忐忑。 對於國民政府來說,幣制乃財經之基礎,是遷台後能否穩定治理台灣的前提;此一辦法,因牽動幣制改革之成敗,只許成功,別無後路。為此,除了密切關注之外,央行也撥交大批黃金給台銀,作為兌付之用。 【事件經過】 然而,到了6月21日,當天卻發生了令人料想不到的狀況。向台銀兌領黃金的部份存戶,將金塊持往銀樓出售變現時,陸續因金條成色低劣,遭拒收或要求重新熔鑄估值後才願交易的情形。此一事件,顯然刻意被封鎖,但隨著市場傳出政府黃金作假,群起抵制,事態不斷擴大、發酵,台銀只好收回該批黃金,《中央日報》也在23日做出一篇簡短的報導,傳達官方的說法與立場。 報導內容為:「台灣銀行前(6/21)日發出的五兩重金塊,係由某機關承製,這批金塊成色夠,但品質較差,容易脆裂,因此本市金鋪估價很低,有的竟拒絕收買…這批金塊(五兩重)發出數量只有一百五十塊,台銀為維持信用,決予收回重鑄…」 除了有關金塊「成色夠,品質卻較差」的官方說法,讓人滿頭霧水之外,承製金塊的「某機關」,究係何指?及台北銀樓業抵制金塊的真正理由為何?這些問題,在同一時期相關檔案在七十年後陸續解密,才有了解答。 【背後真相】 為了兌付到期的黃金儲蓄,台銀將央行撥交的黃金分別交由中央造幣廠與金瑞山金鋪改鑄。前者主要是承鑄十市兩、五市兩、一市兩、五市錢、二市錢、一市錢等規格廠條;後者則有十市兩、一市兩、五市錢、二市錢、一市錢等金片。其中五市兩一種,僅有中央造幣廠一家鑄造(參閱:《民國黃金檔案》,頁168以下)。由此可知,621出包的五兩條應是出自中央造幣廠所為。 不過,621當時中央造幣廠已從上海分別撤往四川、台灣兩地。在台灣,民國38年5月初才剛緊急選定酒泉街前華光紡織廠原址設廠,而根據1949年7月底中央造幣廠所做的進度報告,由於相關人力、材料、機器設備短缺,一直無法運作,直至8月才開始鑄造錢幣與金塊,台廠交付自鑄廠條給台銀,是從此開始。因此,621事件的五兩條,不可能是出於台灣鑄造。 從一批甫解密的檔案可知,621事件的廠條,其實應是先前在上海廠以金圓券時期收兌自民間的雜金趕工鑄造;這批黃金,也有很大一部份被運往台灣。後來,除了部分作為軍費再度投入大陸前線,有的則應付來自大陸各地軍方、央行的需要,以小條換回金磚;在台灣,也派上用場。上海廠條,在當時因事出緊急,無暇提純,直接以雜金鎔鑄,鎔金來料每次都不同,鑄成廠條,成色偏低,多僅98, 97,並且參差不齊,無統一標準(參閱:《民國黃金檔案》,頁121以下)。後來,《中央日報》就以:金塊「成色夠,但品質差」說法,很巧妙地交代這回事,並避免暴露真相。又,由於早期台灣民間流通990足赤金,銀樓拒絕接納或要求重鑄低於標準的廠條,這些才是釀成621事件的真正原因。 【官方究竟想隱藏甚麼?】 鑄造這批廠條的黃金,主要是因推行金圓券而從民間強制收兌所得,由於這個事實某一方面正代表著政策跳票與政府失信,因此從上海乃至於後來到了台灣,官方一直閉口不提廠條的來源問題,連帶地,有關民國廠條鑄造歷史背景等也一併被掩蓋,成為機密。因此,《中央日報》才以「某機關」姑隱其名,不過,真相被刻意隱藏,也意外讓後來升格總廠的台廠背了黑鍋,在第一時間承擔了後果。後來,台廠果真開鑄廠條,其成色品質可說是歷來最整齊精良,卻因621事件的影響久久不散,一直得不到台灣社會的普遍信任,許多民眾非有銀樓蓋印作保證不用。 台廠開工後,除了鑄幣之外,首要任務,就是繼續將運台的大量民間雜金改鑄成為廠條,以供利用。為了解決先前上海廠條品質缺失的問題,民國38年8-9月間,中央造幣廠提出廠條成色標準統一定為990的建議,並獲得央行採納。後來,這個方案隨著大陸戰局快速惡化,最後也僅能在台灣落實,但廠條成色標準、品質管理終於又重新步入軌道。 【台廠成為民國廠條的鑄造基地】 民國38年7月底,台廠首度承鑄五兩條,當時的成色全部註明985。(參閱:《民國黃金檔案》,頁169) 至10月底止,台廠已為台銀生產了7,100條五市兩廠條(見台灣銀行檔,民38.11.1. 台發字1403號文),這個數字尚不包括軍方委鑄的部分,產量正持續擴大中。 不久,台廠又將廠條成色標準調升,以符合央行990的新規定。11月初,各式廠條成色均改以991為準,民國39年6月中旬,台廠再為主力廠條五市兩、十市兩兩種進行改款,通告「加印國父側像及古泉圖」。改款前後,兩種廠條就分別以「舊台條」及「新台條」名義,在台灣黃金市場進行交易(參閱:《你所不知道的國府黃金》頁233以下)。 此後,台廠所鑄廠條,除了少數一市錢、二市錢為標準的990之外,成色均為稍稍高於標準的991。 直至最近,相關資料陸續解密,外界使有機會知情。據統計,遷台初期,台廠總計鑄造了30萬條廠條,計131萬餘市兩,這個數量已超出政府遷台之前在上海所鑄的107萬市兩(參閱:《民國黃金檔案》,頁168以下)。事實上,台灣不僅鑄造廠條,更曾是國民廠條的主要鑄造基地。
(圖一)621事件的主角-成色較低,參差不齊的上海五兩廠條
(圖二)民國38年8月起,台廠鑄造的985五兩廠條
(圖三)同年11月起,台廠鑄造的991舊台條五兩
(圖四)39年6月中旬,台廠鑄造加印國父側像及古泉圖的新台條五兩
(圖五)39年6月中旬,台廠通知台銀廠條加印國父側像及古泉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