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圆背蟠龙的额头和两龙角之间长出的“东西”,很多人都叫“龙刺”,它应该是清朝帝王用官帽代表官衔在钱币图案蟠龙身上的体现,是清代钱币上蟠龙图特有的。额头中间的叫顶,两侧的叫缨,两龙角之间“多出的东西”叫翎。清代各级官员分“顶戴花翎”,“顶子”也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帽纬之上装有 顶珠,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 红宝石,二品用 珊瑚,三品用 蓝宝石,四品用 青金石,五品用 水晶,六品用 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 阴文镂花金, 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有材料多为皮质、缎质、呢质、布质的“暖帽”;也有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的“凉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缨”。清代按官员级别分“顶戴花翎”,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来安插翎枝。这所谓的花翎,就是孔雀的翎毛,在配上马尾,直接插入顶珠下面的翎管里。龙背长出的东西很多人也叫龙刺,它应该叫背鳍。龙尾部分应该叫尾鳍,旧说龙的第五根尾断了,应改为龙尾的第五根尾鳍断了,龙怎么能有五根尾巴呢。还有龙眼睛的眼球中间有一个小凹坑,有人叫瞎眼龙,这是一种曲解,设计者的原意是画龙点睛。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纸上龙的白眼珠点黑点成点睛龙,在银币立体雕塑龙的眼珠上怎能点睛呢,仅能点一个小凹坑,所以是点睛龙。另外,历朝历代钱币的制造都是非常严谨的,要经过画家成稿,雕刻师成样,再逐级呈报,皇帝御览,财务大臣批准,不可能把活生生的龙作成瞎眼龙。同样,龙眼睛的眼球上有一个圈,有人叫醒目龙,把眼球上的圈理解为是睁开的眼皮,那么没有圈的就是睡觉的龙,是一种误解,可能是雕塑点睛龙的又一种雕刻方法,叫眼镜龙不如叫眼圈龙。弱打和深打一词不能用于浅鳞和深鳞龙,工作模最先压制的币是初打币,也叫深打币,工作模磨损,图纹变浅,使用寿命快结束时压制的币是终模币,是浅打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