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的遞傳,銀貨兩訖大功告成; 知識的傳遞,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面子,向來是國人關心問題的重點之一,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收藏方面也不例外,以錢幣來說,就是“品相”。機製幣的表面狀態是影響品相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幣面有凸起麻點時難免受到嫌棄,品頭論足之外被吐槽也不意外。在玩銀幣的藏家圈子裡,這般現象有稱“痱子版”。
底版上凸點的形成,當然是模具的凹點造成。幣模凹點的形成,有不同的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常常造成不必要的討論。約五年在友壇的銅元圈子裡曾熱議的一陣,參與及讀帖的泉友或有所得,其他人就不得而知了。當時發表時有點匆促,事後再收集了一些更權威的資料在此補充一下。造幣工藝談不上高科技,但也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即使有工廠實務經驗或有資料解說、參訪過造幣廠,某些問題要反覆思考,才能夠理解。
國際級的評級公司,對製程都十分了解,不會把凹凸點作為鑑定真偽的標準,也就是說,所謂的“同模傷"就是假幣,是完全不成立;而且也不影響評分。但評級公司畢竟只是商業機構,不進行學術探討,沒有深入研究造幣工藝的必要,故通常只描述現象而不討論原因。
如麻點只說是有坑點或銹蝕模具(pitted /rusted die)壓製,但不提造成模具產生麻點的原因。
現綜合所知,從引用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造幣廠負責製程與品管的副廠長,答覆錢幣學者有關十九世紀末某廠某年版小毫的“粉刺"(pimples,頗傳神的,長在臉上令人苦惱)現象嚴重而詢問原因的回覆開始,做一簡單說明:
1. 製作幣模的鋼棒中夾雜異物。 2. 幣模在壓印花紋完成後要進行熱處理,在過程中產生瑕疵。 3. 幣模儲存期間暴露在有害環境中,可能發生銹蝕造成凹點。
個人覺得幣廠回答可能是避免問題複雜化會令人難懂,只簡短的重點說明。故稍後再另帖補充說明。
先欣賞幾圖片,第三枚的美金即前述問題之“粉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