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錢幣專家 Pat & Margaret O’Rourke夫婦,多年來除了收藏各式中國錢鈔之外,也醉心中國銀錢箱的研究,曾共同署名完成「中國銀錢箱」”The Chinese Cash Box”一篇短文,刊載於《澳洲錢鈔雜誌》(The Australasian Coin &Banknote Magazine), 2004年7月號,意外引起不少迴響。O'Rourke先生於2011年間病逝後,其中國銀錢箱遺藏在Noble拍賣公司拍賣,曾造成轟動。筆者在獲得O'Rourke夫婦的同意下,已將該文的中譯本於2010年發表。現在此轉載此一舊文。
中國銀錢箱
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早期, 中國充斥著各式的貨幣─銀兩(中國銀匠所鑄的各種銀錠), 金飾與金錢, 中外銀元, 以及千年以來的各種制錢, 官私鈔票. 當時中國並無貨幣標準可言, 各省所鑄的銀錠, 銀元, 制錢的大小, 重量與成色都有差異. 因此之故, 也常攙雜許多偽仿假造在其中, 這是商家與銀錢業者需經常面對的問題.
中國朝中官員早已意識到改革貨幣制度的必要, 但直至庚子事變之後, 貨幣標準化的改革才被真正付諸行動. 然而, 各省官吏仍各行其事, 無意配合. 造幣廠如雨後春筍般在各省冒出, 加上不少省份抵制鄰省錢幣的進口, 使得成色, 大小, 重量與設計的長期無法統一, 進而加重錢幣市場的紛亂.
對於地方的小商家而言, 確實造成很大的困擾. 每次交易都必須檢驗銀錠或金屬的成色與重量.確認無誤, 款項會被放進一個金屬或木質的盒子裡. 每天營業結束, 為了安全起見, 再轉交銀號保管.
A1/A2圖所示的小型銀錢箱,是過去曾為中國商家所普遍採用的類型. 高14公分,寬28公分, 長21公分, 以柏木製成, 年代約為1840年.
箱子內部有九個隔間, 七個小隔間是以可活動的內盒構成, 兩個最大最裡面的隔間是用來放置五十兩銀元寶, 或者吊錢. 中間三個隔間是用來放置小元寶或銀元前面四個小隔間, 其中三個是分別用來放置各式官私紙鈔與少見的銅幣, 一個則是被封閉僅留一投幣口以供投入並存放稀有的金幣之用.
大型交易, 例如以數千吊錢兌換銀元或紙鈔之類, 就需要較大的銀錢箱.(一千個制錢重量可達三公斤, 約合一塊銀元的價值)
B1/B2圖所示的大型木箱, 高37公分, 長72公分, 長21公分, 以堅硬的實木製成, 以承受裝載大量銅錢的重量, 兩側有牢固的拉環可供多人搬動之用.箱子底部有兩個抽屜, 可放置紙鈔與金銀幣, 上面大型隔間是放置大量制錢之用. 每天開店時, 箱子可被當成座椅, 使得財物多了一層保障. 每天下班後, 箱子被移往銀號, 清點金額後, 被轉存至銀號埋設於地下庫房中更大更厚重的金屬銀錢箱裡.
C圖所示為日昇昌票號於山西平遙的總號所使用.
總結說來,銀錢箱是一種迥異於當今信用卡與電腦的文物,但顯然是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