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人甲 于 2019-4-22 16:35 编辑
拍卖栏目里说是“瓷”似乎不对,先说从各方面来看,木头已经可以先排除。帖子的说明中若确定是非金属材质,那应该剩下就是胶木(电木)或陶瓷,在民国时期各地的代用(价)币里就有许多是用胶木而制,其中以上海地区代用(价)的胶木币制作最精致,这类的上代币多是用来做为赌场筹码性质。近代的陶瓷币大致可分两种,一是陶币;例如伪满州政府曾发行年号康德的陶质货币(日本侵华的历史见证)。另一种是瓷币,然而瓷币在使用地区上又大致可分中国本地与海外华工群居地两个地方,其制作方式也大致相同;例如暹罗(今中南半岛)瓷币与南洋(新加波、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一带)的陶瓷猪仔钱,猪仔是粤语对当时海外南洋华工的辱称,因南洋一带的早期华工有很多都是广东人,而中南半岛与南洋这两地瓷币多是跟晚清乃至民国时期自愿或被迫移居海外的血泪华工有关。要说陶瓷跟陶土差异就是在于烧结前有无先上一层釉,因瓷有上一层釉,经烧结后表面光滑且在细部地方容易糊掉。从帖子图上看其外表无釉光,加上帆船的风帆上直条细纹清晰,大概可以判断它应非瓷币,所以开头才会说拍卖栏目材质里称是“瓷”应该是误称。那么剩下就是胶木及陶土这两种可能性较大。既然实物已在酌泉兄您手上;那剩下是胶木或陶土应该很容易分辨,个人也好奇是胶木或陶土?又或者是其它材质?
再来讲制作风格,我看这两枚只是制作的外关型态样子很像而已,两枚之间应该没什么关联,我认为也非出自同一时期同一厂家的东西。从帖子中第二枚2013年秋拍Lot1905“二分 吉-代用-林”铜质币,其币面基本上就已先显示是跟吉林地区有关的产物,相比您这枚非金属的“分”币,若是属同一系列的代币,至少在制作上也该沿用“?分 吉-代用-林”的图案制型或使用相同材质才合乎情理,再说帆船图案在国币及地区代用(价)币上也常见有诸多品种使用,所以帆船图相似就不足为奇。
帖子第一枚从图片上看币边似乎是有齿边?综观所见大部份从晚清乃至民国初年时期,中国各地区地方各种材质的代用代价币来看,似乎难见到有齿边的代用(价)币品,我猜想可能是那时期的民间机器设备落后,民间私铸代币缺乏制作齿边的技术与观念,而筹铸代币的意义也只是局限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使用,所以无需在防伪上下太多功夫,也就无需要求设计美观或防伪以降低制作成本。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大致可分为晚清、民国期间及解放后的新中国三个时期,我的看法是这枚可能是介于解放后1949年至1980年之间的东西,而评级师可能认为其应该是更靠近现代,也就是说可能是在文革的1966~1976年期间至1980年之间的东西,因为相较于晚清乃至民国期间,中国解放后民间的工业设备与技术相对来说已进步许多,所以民间在制作代币上有了较新的造币设备、技术与防伪观念,在不增加成本下已可以在币边做上齿边增加制作难度来达道防伪,基于风格很像民国时期但制作方式又近解放之后,所以我想评级师在标签上写“近现代”是有道理的,我认为很贴切也合理。
最后若想弄清楚该币的来历,除了能由制作工艺大致的论定可能的制作年代外,另可试着再从使用地区着手,就是说先弄清楚是中国地区,或是海外华人华工群居地所使用的代币?如此才能推敲大概是做什么用。因为地区型所使用的代用(价)币通常不见有年号,加上种类繁杂及使用理由各有不一,在没有地方文献记录或相关研究文章可供左证下,除非有老辈口耳相传还能窥知一二。我想这枚代币最多就是在年代的判断上还有迹可考,来历与作用方面大概暂时无解,对于您这枚藏品能给力之处只有这些,希望对您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