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銀幣名品眾多,“上海壹兩”是我個人較有興趣深入瞭解的品種之一,所有情有所鍾“過我手即我有”是也。這款銀幣早年因有“上海”兩字而被認為是上海工部局委託該廠製作準備在租界使用,此說純屬誤解。多年前查得資料後整理發表北京《中國錢幣》2006年第一期(總92期),近年來在藏界已逐漸澄清但非全面知曉。今春再現一枚,藉此機會溫故知新補上其他資料在首席重發一下。 ----------------------------------------------------------------- 早期中國沒有自己的銀元,外來通貨充斥,其中俗稱本洋的墨西哥造西班牙銀元最為暢行。墨西哥1821年獨立後改以鷹洋取代本洋,惟初期尚未普及。香港在南京條約後割讓給英國,開埠以來並沒有發行貨幣,一直沿用中國內陸的各式通貨。1859年港督羅便臣上任,為推廣香港貿易及取代來源不穩定的鷹洋,積極爭取在香港設廠造幣。經核准即制定條例,向英國購置機器,1866年5月7日“香港鑄錢局”正式開張。規劃之初,原本是想以該廠占地利之便來取代墨西哥銀元,但民眾守舊習慣使用熟悉的貨幣、新製維多利亞女王肖像香港銀元的質量及產量都不穩定,未能推廣。營運後又逢景氣低迷,這座耗資四十五萬元的造幣廠月收入只有一萬元。新任港督麥當奴瞭解狀況後,就想把港元賣到中國,就近擴展市場以消弭虧損,但內地接受度有限。1866年,麥當奴向總理衙門的恭親王請求港元同意可比照本洋及鷹洋折納關稅(註),惟實際收受數量太少於事無補,港府認為應專為中國設計一種市場能接受的貿易用銀元。
(註) 經過請參閱 【鑄寶見聞】------清末洋人所見銀錠製程之“銀錠製作之方式之一 廣東˙廣州˙粵海關方錠 1866年”
1867年初,香港鑄錢局委託英國皇家造幣廠雕刻師史特(Sherd)製模,為容易被清政府接受,正面採用象徵中國帝王的龍形圖案。在考慮平衡對等原則下,背面是英國皇室及嘉德勳章圖案(Royal Arms and Garter) 。同年5月送幣樣11枚到北京,然而當時清廷對以機器製造銀幣的任何提案都沒有興趣,未被認可。因此香港政府決定關閉鑄錢局,整座廠賣給日本成立了大阪造幣局。有關港府與清廷交涉經過的文獻,現存英國倫敦國家檔案中心。
錢幣界最早對“上海壹兩”進行考證而有具體成果的是中國機製幣大師伍德華(TraceyWoodward)。他關注此幣近十五年,期間還托人至英國外交部查閱檔案,他最終結論如下:“上海壹兩”(Shanghai One Tael)應該是“壹上海兩”(OneShanghai Tael)﹔“上海”一詞是指秤量單位,不是地名,即本意是“漕平壹兩”。英方認為上海是重要新興港埠,採用上海平法有助銷量,故重量以漕平一兩(566格令、合36.67克)為準,並非專用於上海。另可能錯以為通行之上海規元含銀九八,將成色定為982。
此泉界習稱的“上海壹兩”共有三種版式,壹兩分有芒線及無芒線兩式,二錢只有一式,無芒線及二錢未獲採用。有芒線版式當時曾小量生產,成品隨即被銷毀。無論何種版式,均極珍貴罕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