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golf 于 2025-3-30 08:36 编辑
煌煌大唐,盛世氣象曾照耀千古,然安史烽煙驟起,將這輝煌年代拖入動盪深淵。 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形容「漁陽鼙(今北京、天津一帶)鼓動地來」,西元七五五年,安祿山反,憑藉在河北地區的強大軍事勢力,迅速攻破洛陽,並於756年自稱大燕皇帝,進而逼近長安,唐玄宗被迫逃往蜀地(今四川)。 八載干戈不止,帝國由盛轉衰,中央威權旁落,藩鎮割據漸成。 在這動蕩的歲月裡,一位粟特裔叛將史思明,繼安祿山之後,於乾元二年(西元759年)在東都洛陽自立為大燕皇帝,為日後五代十國的分裂埋下伏筆。
為維繫其短暫政權的運轉,滿足戰時經濟之需要,更為昭示其「順天應人」的政治野心,史思明下令鑄造新幣。 此前,他曾短暫發行「得壹元寶」,然「得壹」二字隱含某種忌諱,遂迅速改鑄「順天元寶」。 此舉雖令「得壹」一變而變為較難得之品,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的說法,卻也開啟了「順天元寶」的歷史篇章。 這枚承載著叛亂者稱帝野望的錢幣,形制沿襲唐代圓形方孔之貌,正面隸書「順天元寶」四字,順時針旋讀,與官鑄「開元通寶」的讀序相異,其「順天」之名,直白地宣示著對天命的訴求,意圖以此籠絡人心,鞏固其搖搖欲墜的統治根基。 「元寶」一詞,亦在此亂世中,作為新的貨幣量詞嶄露頭角。
順天元寶主要鑄於史思明稱帝的短短兩年間(西元759-761年),流通範圍大致限於其控制下的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它的出現,本身便是對大唐中央貨幣體系的公然挑戰,映照出那個分裂與混亂的時代圖景。 彼時,唐肅宗亦發行「乾元重寶」,兩者並存,更顯貨幣體系的多元與失序。 儘管順天元寶鑄量據稱頗豐,然歷經千載風霜,流傳至今者已屬難得,其間版別繁多,背有月紋、星月者亦有之,各具意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