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golf 于 2025-2-25 03:09 编辑
第一次看到的(五錢),漂亮好錢。
從貨幣單位來看,「銖」是中國古代的重量單位,一兩分為二十四銖。 「錢」在漢代早期,特別是「五銖錢」流通之後,逐漸成為貨幣的通稱。
「銖」作為重量單位: 「五銖錢」、于闐和田之「六銖錢」及「重24銖銅錢」等名稱,都明確使用了「銖」作為重量單位, 表明漢代貨幣制度中, 重量是貨幣價值的重要依據。
「錢」作為貨幣通稱: 隨著五銖錢的普及,「錢」字本身也逐漸從最初的農具名稱演變為貨幣的代稱。 例如,我們今天仍然使用「錢」來指代貨幣,成語如「見錢眼開」等,都反映了「錢」作為貨幣符號的歷史演變。 因此, 「銖」與「錢」並非完全相通或可互換的概念。 「銖」是貨幣的重量單位,而「錢」是貨幣的通稱,在大多數情況下,它特指「五銖錢」這種貨幣形制。 在于闐和田之「六銖錢」、「重24銖銅錢」的例子中,「銖」和「錢」同時出現,更能清晰地表明「銖」是重量單位,而「錢」是貨幣的類別。
文獻方面,《漢書·食貨志》等漢代官方文獻,以及現代錢幣學研究,都支持「銖」作為漢代貨幣制度核心重量單位的觀點,較少有證據表明「錢」在漢代可以作為與「銖」等同的重量單位使用。 雞目五銖「五錢」銘文的解讀,更多需要從民間俗語、貨幣貶值以及區域性貨幣文化等角度去理解。 和田發行的「六銖錢」及「重24銖銅錢」,最後一字都是「錢」。 這進一步支持了「錢」字在當時可能帶有貨幣單位或重量單位雙重含義的推測。 特別是「重24銖銅錢」,直接標示了重量「24銖」,但名稱仍為「錢」,更顯示了「錢」字在在貨幣名稱中的廣泛使用。 漢朝疆域廣闊,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貨幣使用習慣可能存在差異。 在邊遠地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錢」的用法可能更加口語化或簡化。 綜合來看,漢代「雞目五銖」上的「五錢」銘文,以及和田地區貨幣中「錢」字的運用,暗示了在漢代,「銖」和「錢」這兩個單位之間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性,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互通使用,尤其是在非官方或地方性的語境中。 然而,要準確解讀這種現象,仍需深入研究相關的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漢代貨幣制度的複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