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造幣廠在雕模時文字處理的標準作法。
首先是設計圖案送審,核定後進行製模。雕刻師(有時候也是設計師)開始構圖描繪,決定字形、花飾及位置等。選擇適合的鋼材,經裁剪、退火、清洗、檢驗後車削成適用尺寸形狀。主圖案是單獨雕刻完成後在原模上組合,文字及年度的字模是另外製作(也就是說,有現成的,可挑選不同字體),然後打上文字及年度。
一般認為,最早使用圓形金屬硬幣(coin)的國家,可能是愛琴海旁的小亞細亞古國利底亞(呂底亞,Lydia),此時大約在公元前640年。這兩千多年前開始的錘打幣,都是圖文雕刻一體成型的。
西方古幣從手工錘打到機器壓造,期間跨度甚長,我沒有研究。比較關注的是十八世紀末瓦特成功改良製出高效蒸汽機後的造幣方式。
自古金錢造假即無法避免,而圖文精細可作為主要防弊手段。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隨商業活動日益發達,市場對貨幣需求大增必然導致幣模消耗量增加,要如何因應來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各種改進方式應運而生。經驗是最好的老師,當幣模雕刻的“化整為零”法發明之後可大大降低行業風險,“一次性雕刻成型模具”自然被造幣廠的幣章雕刻師捨棄。
重複一次,“土法煉鋼”之術從來不在本人討論範圍內。
參考《鑄錢工藝》對造母模子模的描述 西元前6世紀早期的呂底亞手工錘打製作的琥珀金幣(金銀合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