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wang2450 于 2022-1-22 15:31 编辑
“币模制作和相关机器”是原伦敦皇家造币厂总工程师丹尼斯-库柏(Denis Cooper)所著《造币的艺术和工艺》(The Art and Craft of Coin Making) 一书的第 15 章。该著作专业性比较强,有些概念超出本人的知识范围,术语翻译可能不准确,请币友在阅读时留意。
15 币模制作和相关机器 公元 1780-1939
(1)币模
新型造币压机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总的造币量也随之增加。马修-博尔顿(英国工业革命的先驱,索霍造币厂的创建人– 译者)的推销工作引发了对精良的金属货币的广泛需求。工业化在何处发生,该处对硬币的需求就节节高涨。为了生产这些硬币,必须手工雕刻每一枚币模,至少是部分雕刻。此外,币模所用的钢料需要在铁匠炉中精心打制。这些做法当然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工业革命带动了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的新进展,使得币模可以用挤压制模机(hobbing machine)来压制,见图 164。新的币模材料是亨茨曼的坩埚钢,前面第 12 章里提到过。亨茨曼发明了一种熔炼碱性生铁的工艺,来生产含 1% 碳的钢料,钢料的其余成分是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有益或有害杂质!)。
图 164 由机械驱动的早期挤压制模机,现在挪威 Kongsberg 的挪威皇家造币厂做展示
这种钢能浇铸成钢锭,然后锻造成棒料。这种新钢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任何一根棒料各处都相对均质。马修-博尔顿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考察来得很快。1797 年他给亨茨曼的信中说,“我相信我找出了我那些币模无法持久使用的原因…雕刻图案被置于钢料的边缘,而不是其端部…我请求您马上派人进行锻造,如果成功,我会大批订货…它们将被用来压制分币(“车轮”分币)…但是它们要在模圈里压制,因此需要非常大的冲击力。如果内部的钢质不均匀,币模的中心部分会下陷。如果下半截是普通的泡钢,倒可以一试,但是我担心把泡钢焊接到铸钢会影响质量”。他的洞察力催生了將模坯跨纹理进行锻造的做法,而纹理是顺着钢棒走的。这种工艺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博尔顿和亨茨曼的初始合作可能是亨茨曼得以进入币模钢市场的起因。亨茨曼的公司和欧洲各地的造币厂做生意。在退火以后,这种材料很软,但是加热和快速淬火以后,则变得异常坚硬。退火状态下,其延展性也很好。这三种性质结合起来,就产生了一种制模工艺求之不得的材料,直到最近才被替代。
生产所需数量币模的经济问题是这样解决的:按照整个设计图案制作一个阴纹原模,然后用阴纹原模再接连制作两个币模,一个上面是凸浮雕,又叫阳模。阳模被用来制作一个阴模,图 165。原模是一个凹浮雕的手雕模,图 166。手雕是一项技能高超的工作,因此需要 Pistrucci 和韦恩家族这些具有艺术才华的能工巧匠来为19世纪上半叶的硬币制作原始币模。原模又称“母模”,用一块新钢料雕刻而成,在淬火硬化后被置入一台更大、更强劲的螺旋压机,又称挤压制模机。在这台机器中,它被用作币模,把自身的图案通过冷压方式印制到称为“父模”的一根相似钢料的锥形抛光表面上。父模又叫二元模。二元模在硬化处理以后被用来压制阴纹的工作模。每一枚币都要有正面和背面币模,而每一副模具的预期生产寿命是 25,000 到 50,000 枚硬币。这种乘积效应是惊人的– 一副制作优良的父模可以生产几百副币模、数百万枚硬币。如果父模磨损,还可以从原始的母模重新压制父模来替代它们,图 165。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做法能够保证任何一种面值的所有硬币都完全相同,但是雕刻师往往会修饰父模,因此造成微小的差别。这种制模的新方式的另一个优势,是设计图案可以连续多年保持一致。不需要的年号可以从父模上磨掉,再用这个父模压印新的母模。接下来只需要在新的母模上雕出新的年号,就可以用它来压印新的父模。这个做法有一个小小的不利之处,那就是在每个步骤以后,设计图案会向四周扩展约 0.1%。这样一来硬币图案珠圈周围的内齿就会略微缩小。一枚相同图案的硬币第二年及以后年份中发行时一般会显示出这一区别。
图 165 制模操作的顺序
(1):A 艺术家浮雕石膏模的阴模;B 用 A制作的阳模,用铸铁或青铜制成,后来被电铸铜型取代; C 缩雕机制成的钢质阳模; D 用 C 压印而成的钢质阴纹母模; E 用 D 压印而成的阳纹父模(又称二元模); F 用 E 压印而成的阴纹币模。(2):G 阳纹冲子,用于中心图案;H 用 G 压印而成的母模,通过手工雕刻加上其余成分;J 阳纹二元模;K 阴纹币模。(3):L 阳纹冲子;M 阴纹币模,通过手工雕刻加上其余成分。
图 166 一位首席雕刻师在工作。据称他的手腕动作要和小提琴家一样灵活。
和压制同样图案的硬币相比,从母模翻制二元模,再从二元模翻制工作模,都需要大得多的压力。压力最大的压机被用于这些翻模工序,但是在十九世纪初,这些压机还是靠人力操作。它们被设计成以低速推动沉重的机件,由两个人进行操作,图 167。压制钢制模坯所需的压力比压制类似尺寸的硬币要大两三倍,而且所有币模都要多次压印,只有最小的币模除外。另外,从阴纹的母模压制阳纹的二元模要难于用二元模压制阴纹的工作模。(把凸出的阳纹图案向下压入工作模坯的表面要比强迫金属向上填入凹陷的阴纹图案来得容易。)新技术带来了模体的新样式– 一根钢质锻件的端部被车成锥形,然后抛光。图 168 中显示了各种锥形尖顶的示例。由于模具钢在制模过程中会快速硬化,第一次压印只能将图案的中心部分大部压印到尖顶上。这样会造成尖顶基部的边圈变形。这个不完全压印的币模随后被光亮退火,以便把压印图案周围变形的边圈车去,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尖顶 - 一个矮矮的圆台。如果不去掉边圈部分的金属,它会对圆台的中心造成约束,在下一次压印时妨碍金属的流动。这个过程要酌情重复多次,直到整个图案被压印完全。最后模体被加工成适当的尺寸,以便装入压机中的印模夹具,图 169。在各次压印之间,如果图案的某些部分没有压印完全,修模工会使用手工工具重现图案的细部,这样有助于金属在后来的操作中流动顺畅。虽然这项工作不要求最初雕模所需的艺术鉴赏力,但也是一个技术活。这些人力操作的翻模压机有许多连续使用了很长时间。早期的一些压机保留在布鲁塞尔造币厂博物馆内,而巴黎造币厂的一台压机一直使用到不久以前。制造这台压机的材料取自于奥斯特里茨战役期间缴获的青铜大炮。
图167 人力操作的翻模压机。压机的结构有助于操作工精心控制压制过程
图168 工作模翻制的几个步骤。(1) 第一次压印;(2) 退火;(3) 第二次压印;(4) 形成圆台;(5) 重新退火;(6) 第三次(最后)压印。(1) 和 (3) 中的小图是黑白示意图,因而是阳纹,而不是工作模上应有的阴纹。
图169 A 抛光的锥形币模锻件,几十年一直保持不变;B 压制完成的锻件,已经过部分车床加工;C 工作模成品
十九世纪晚些时候,有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装置来驱动翻模压机,图 170。由皮带传动的一根横轴被装在一个飞轮的上方,而飞轮被固定到主螺杆的顶端。飞轮取代了摇臂。沿飞轮边缘挖出一道凹槽,皮革条被嵌入槽中以形成一个摩擦驱动面。而横轴的两端则各安装了一个圆盘。横轴被设计为可以横向移动,让两个圆盘中的一个来摩擦飞轮的边缘。这样操作工就能够根据不同圆盘提供的动力,随意将螺杆升起或降下。操作工用脚控制飞轮,让螺杆上的飞轮停留在所需的任意高度,然后按照所需的压力让螺杆落下。主夹具被安放在压机开合处的基座上,雕刻图案的一面朝上,而锥形的模坯则被用手垂直抓住,锥形的尖端顶在图案的中心。然后螺杆被压下,撞击在模坯根部。这类压机增大了压力,对经过硬化处理的阳模和阴模都会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因此就有必要将阳模和阴模放在一个安全环套里,防止它们爆裂。为了保护操作工的手,还在压机内加放了一个止动块,也就是一个垫块,以限制螺杆向下移动的行程。在图170 中,操作工正在准备对阴模进行二次或更多压印。为此目的,阴模被装入主夹具内,然后装好阴模的主夹具被置入压机的开合处。这项工作并非易事,因为两个带有图案的表面必须精确对正,而且不得有损坏。还要给两个表面之间加上润滑剂,而这些润滑剂通常是操作工口中吹气所含的水分!操作工身边的小型手工压机被用来将币模压入安全套环内。
图 170 上– 伦敦皇家造币厂内的 250 吨大型 Greenwood and Batley 翻模压机;下– 操作工准备翻模时在压机内握住模坯和二元模
把雕刻图案压印到抛光的表面上以后,模体要车成一个圆柱体,图案到底部的总长度要严格控制在规定限度之内,以便装入新式压机的圆形币模夹具内。到了十八世纪末,有车床可以承担此项任务。造币厂和币模制造商对币模模体的最佳形状各有自己的看法。以压印图案为基准来车出底部和模体对顶针车床操作工来说是技能要求很高的活。通常使用一个八爪卡盘来固定压印好的币模,而对模面边缘进行调整,使其转动时一边保持正确的角度,一边和车床中心线对正,是件非常费神的工作,图 171。最后币模还要硬化、淬火、装在泥封的盒子里进行回火处理。这些方法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变化,在各地使用到 1900 年前后被液体盐浴法所取代。(液体盐中含有氰化钾和其它盐类。)雕刻好的模面在加热和淬火之间暴露在空气之中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还需要快速淬火。在巴黎造币厂,Droz 使用喷水技术来进行淬火处理。140 年以后伦敦的皇家造币厂还在沿用这一方法。其它各地的造币厂也可能进行了广泛模仿。币模回火处理很简单,通常一批币模被放在一个热盘子上,抹了油的雕刻面朝上。盘子下面加热到适当的回火温度,通常为“麦秆”色(摄氏 205 度左右– 译者)。这样做的结果是币模根部的温度要高于雕刻面的温度,因此雕刻面能保持最大硬度,而根部则能保持最大的抗冲击强度。
图 171 模拟将翻模完成的币模装入夹具,准备车削加工(今天已经没有八爪卡盘,但是操作工导引,也就是箭头处刀架上的指示销,还是原样未变。)
(2) 复刻和缩雕机器
一些最具艺术才华的钢模雕刻师的技能和新的翻模方式相结合,导致了前所未有的高质量币模图案。但是批量生产还需要其它一些辅助工具。手工雕刻图案非常缓慢,而且每次面值变化以后必须雕刻一个新的阴纹模。这样会增加成本,还可能造成图案的差异。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把艺术家的模型在一台复刻机上复制成所需的尺寸。这样的复刻机其实是一台车床,在十九世纪初已经发明出来。这类机器的首条记录要归于 Christophe Scheiner 名下。他是一名耶稣会哲学家兼天文学家,生于 1575 年,卒于 1650 年。但是现代缩雕机的雏形是由 Dollond 于 1743 年制成的。它被叫作 "singe",也就是猴子或模仿的意思。这些机器被用来將雕刻图案复制到比一般币模钢要软的材料上。1780 年左右,被称为“肖像车床”(portrait lathe) 的类似机器在巴黎的法国造币厂问世,并由 Dupeyrat 系统生产。1790 年,马修-博尔顿为他的索霍造币厂订购了一台。据称他说过用肖像车床来雕刻一枚现有币模的较小版本能够把工作成本降低一半。在十九世纪初,缩雕机已经在许多欧洲造币厂使用,有几台保留至今。由 Braemt 制造的缩雕机(图 172)陈列在布鲁塞尔的造币博物馆,而由 Hulot 制造的另一台缩雕机(图 173)则保留在布鲁塞尔的皇家图书馆的造币部。一台类似的机器位于德国卡尔斯鲁尔的 Badisches 国家博物馆内,图 174。所有这些早期的机器都是货真价实的车床,因为它们使用固定的刀具在旋转的工件上切割出图案。后来旋转刀具被用来切割图案,它们就变成了铣床。这一区别非常重要,因为旋转刀具切割相同深度所需的压力较小。
图 172 布鲁塞尔造币博物馆内的 Braemt 缩雕机。这实际上是一台带有固定刀具的车床,可以缩刻币模,但浮雕也需按比例降低。照片由比利时皇家造币厂提供。
173 布鲁塞尔皇家图书馆内的 Hulot 缩雕机。该机器经过改装,可使用旋转刀具。
174 卡尔斯鲁尔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早期缩雕机后视图,显示了一个必须长时间不断踩动的脚踏板式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上装有两根蜗杆,它们分别驱动模型和缩雕头轴杆上的传动轮。左手第三根蜗杆驱动一个下降装置。这根蜗杆可以更换,以调整探针在模型上移动的速度。
Pistrucci(伦敦皇家造币厂的意大利籍总雕刻师 – 译者)于 1819 年在伦敦造币厂安装了一台缩雕机。先前在意大利他曾经用一台类似的机器生产宝石浮雕。此时缩雕机还只能按相同比例缩小图案的浮雕高度和直径。例如,如果复刻正确,一个 50 毫米直径和 2 毫米浮雕高度的图案或模型可以缩刻成直径为 25 毫米、浮雕最高为 1 毫米的币模。五年后,伦敦造币厂接收了一台可以把直径和浮雕高度按不同比例进行缩刻的机器。这台机器如今保存在伦敦科学博物馆内,图175。这些机器实际上是带有固定刀具的肖像车床,因此它们要缩雕的模型只能使用钢或类似的坚硬材料制成。据说 Pistrucci 曾用硬石来雕模。雕刻硬石肯定和雕刻钢质阴纹模同样费事。后来,缩雕机用上了铸铁或青铜制成的硬质模型,但是它们的粗糙表面非常令人讨厌。最后试用了电铸铜型,也叫 galvano,可以在电解槽或电解罐里制成。在镍电解过程中,阴纹的模型表面会首先沉淀一层镍金属。随后的铜电解过程会产生更多的沉淀物,增加镍镀层的强度。模型由此转变成了一个硬壳。壳的背面可加上硬蜡来增加表面强度。这样的电铸铜型被装在模型夹具上能够承受探针尖的压力,图 176。
图175 1824 年伦敦的皇家造币厂购买供 Wyon 兄弟使用的缩雕机。这是一台固定刀具的车床。绑在刀具臂右侧伸展部分的悬吊钢柱显示出刀具所需的强大压力。机器后部和侧面的两根轴杆不知是何用意。侧面轴杆的前端可以安装一根蜗杆,来与转动枢轴悬挂螺丝的蜗轮接合。这意味着可以进行 1:1 复刻操作。图中显示的悬臂装置可能会产生不同深浅程度的浮雕。照片由伦敦科学博物馆提供。
图 176 缩雕机的模型夹具有一个装在蜡饼上的现代电铸铜型。女王肖像中心的圆形痕迹显示出探针的抛光作用。照片由皇家造币厂提供。
到了 1850 年,缩雕机加上了旋转刀具和其它改进措施。雕刻师 C J Hill 在 1851 年的“万国工业博览会”上展示了一台最新式雕刻机,由位于沃克斯豪尔(伦敦中部地区– 译者)的 George Wailes & Company 制造。但不幸的是在该公司 1890 年搬迁到埃德蒙顿以后,所有记录资料全部丢失。在那以前,George Wailes 向各地造币厂交付了数台缩雕机,也交付了一台给附近的章牌公司 John Pinches。Pinches 另外还需要一台缩雕机,而他们与巴黎的章牌雕刻师让维尔(Janvier) 的交情使得后者主动提出要为他们造一台。结果,让维尔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成为缩雕机的主要制造商。这些缩雕机至今还闻名于世,因为许多早期的型号仍在使用,图 177。1866 年, C J Hill 为另一种缩雕机取得了专利权。他的缩雕机与已有的机器结构不同。电铸铜型在一根垂直的轴上转动,而装有刀具和探针的缩刻臂在水平面上扫描缩刻比例和模型,图 178。机器的结构很复杂。此外 Hill 还设计了辅助设备来正确设定刀具和探针。但是机器难以操作,最终成为伦敦科学博物馆里的另一件展品。德国和瑞士也制造了另外一些型号,但是它们在原理上和让维尔的设计无甚差别。巴黎的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了一组缩雕机。
图 177 让维尔缩雕机的较新设计,1900 年左右。
图 178 Hill 的缩雕机。照片由伦敦科学博物馆提供。
旋转刀具的应用降低了切割缩雕模所需的压力,探针承受的压力也相应减小,因此较软的材料,如上文中提到的电镀铜型,就可被用作模型。较轻的压力意味着可以使用尖部更细的探针,更加精确地探知图案的细节,这样做出来的直雕模只需少许手工修模便可完成。然而巴黎造币厂为了确保图案的锐度,还会用手工挖低直雕模上有些平坦的背景部分,因此用直雕模压出的阴纹模上留下的金属较多。这些多余的金属然后用手工锉掉,以增加图案轮廓的锐度。该工艺被称为“底板升高”法。
在缩雕过程中,刀具和探针从图案的中心开始工作。需要在可行的情况下让旋转刀具匀速沿着缩雕模的表面移动。缩雕模和模型同步转动,因此需要一种装置能让它们在探针和刀具位于其中心时快速转动,然后逐渐降低转速,直到探针和刀具到达边缘部分。最早的缩雕机上只有用脚操作的踏板直接驱动装置,但是到了 1850 年,有人发明了某种机械结构来满足这一理论要求。让维尔的做法是让一根传动带穿过两个同轴锥筒。(上面一个锥筒起张紧作用,并不传动– 译者)同一根轴上另有一根传动带来驱动刀具,图 177。德国 Augenstein 公司制造的另一种缩雕机有一个从理论上来说是最为理想的解决方法:一个旋转的球体在一个圆盘的表面上滚动,带动圆盘以越来越低的速度转动,但不幸的是这个球体很容易打滑。
刀具和探针的尖部变得非常细。1905 年,伦敦造币厂的爱德华-里格爵士找出了一种方法来确定两者尖端半径之间的关系。刀具的尖端越做越细,因此扫描一个特定区域所需的圈数就相应增加,而且刀具用钢必须是当时最高质量的钢材,才能保证在重新磨刀前刀具能够保持适当的使用寿命。同时直雕模所用的钢材经过精心选择,做到尽量软,因此其碳含量比通常的币模钢略低一些。在最初磨刀后,刀具的尖部立即被浸入少量汞液中淬火。这种迅速淬火处理可形成最坚硬的表层。探针沿着模型表面每走一圈的动作都受缩雕机中变速齿轮的控制,并由此形成粗雕或精雕效果。这些齿轮也通过改变传动带在锥筒上的位置来控制模型夹头的转速。这些缩雕机能够雕刻约0.25 毫米的深度,因此得多次扫描模型。此刻一位艺术家就可以在油土上雕出巴黎的浅浮雕塑像,然后用它制作造币压机所使用的工作模。
(3)模圈
新式压机使用的模圈也是用钢制作。如果是生铁模圈,通常会加装一个经过硬化处理的小模圈嵌套。所有模圈都必须经过车床加工,才能装入压机。模圈直径一般为 100 毫米,外缘带肩,以放入造币压机的进料台(见第 14 章图 154)。如果币边是光边或带阴纹文字,币模开孔是光滑的,但如果币有边齿或铣成的币边,模圈就要经过刻制。有两种产生边齿的方式,一种使用一个带锥度的冲杆,另一种则利用一个滚花轮,图 179。一个小压机被用来把冲杆压入光滑的开孔,直到所需的直径。而滚花轮则被装上车床的刀架上,压向开孔的表面,直到完全压出边齿的深度。这道工序可以和模圈车削同时进行。使用冲杆可以保证模圈孔内边齿的数目,而滚花所产生的边齿数目可能会稍稍不同。在冲制方式中,模圈孔要做成略带锥度,以配合冲杆,但是这反而是一个优点,因为这样压成的硬币会缓缓脱离模圈,保证其被顶出时不至于突然跳出。即使是压花,也可以对车床中的滚花轮进行适当调整,在模圈孔内产生类似的锥度。顺便讲一下模圈承受的压力和应力。如果是全负荷压制,压印时模圈孔的直径会增加百分之零点五到百分之一。负荷消失后,模圈会收缩,将硬币抱死。接着硬币要被下模顶出来,这一做法过去和现在都一样。其证据是许多硬币平坦的边圈周围稍稍突起的部分。有时突起部分出现在一侧。具体情况和币模的车削和调设有关。模圈的工作寿命通常是币模的两到三倍。如果使用模圈嵌套,得把它取出来丢掉。但如果实心模圈不宜继续使用,可以车削成再大一号的尺寸,如此这般地重复使用两三次。
图 154 1966 年拉合尔造币厂的瓦特压机。进料台的前半部靠在压机右侧底部。图中显示出十字形顶部和导轨,以及装卸螺丝用的进料台槽。进料管和桥接部分被放在压机的基座上。图中前景里的基座螺栓不知何用。
图 179 上图– 可在模圈孔中形成边齿的滚花轮;B – 使用冲杆制作边齿的方式
整体式模圈不可用于边缘文字凸出的钱币。即使有可能在模圈内雕刻出阴纹的文字,压印出的阳纹文字在硬币压完脱模时也会从币边刮掉。在币边需要使用阳纹时,会采用“virole brisé”法,也就是分离式模圈,以便同时压出正面、背面和币边。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模具设置正确的前提下,能够保证币边的图案与正面图案和背面图案始终保持同样的关系。此外,该方式也是最好的防伪手段:没有其它可行的生产方法。通常分离式模圈会按照放射方向分成三个同等的组块。组合后它们会形成一个圆环,其外缘带有锥度,与一个特殊的钢环中相应的锥形孔相配合,而这个特殊钢环安装在压印机的进料台上,图 180。币模的模体要经过特制。上模有一个短短的凸出部,以便把模圈组块压向模圈孔里的叶片弹簧。这些叶片弹簧安装在进料盘钢环的底面。下模也有一个凸出部,其长度足以让坯饼在模圈被压下时保持正确的高度。这样在压印时,凸出的文字就能够在边缘上对着中心方向印制出来,图 181。在压印过程中,模圈组块最初被三片弹簧托起,组块的上缘与进料台的表面持平。坯饼由进料爪放入模圈深处。随后上模下降,把模圈组块下压。同时因为下模肩部周围的锥形作用,模圈组块被向内挤压。造币的压力迫使金属扩张,流入模圈上的阴纹中。此时模圈被牢牢夹在上下模之间的锥形孔里,但是模圈组块周围的钢环会扩张。这一点可以从所有这样压制的硬币币边上的三道垂直线上看出来。模圈组块的瞬间分离造成了这种现象。压印以后,上模提起,紧接着下模升起,并且在三片弹簧的协助下提升模圈组块,后者随即相互分离。模圈孔打开后,硬币被释出,直到它和进料台上端的表面持平。生产这类硬币要求顶级水平的技能。模圈上的雕刻内容与两个币模设定之间的关系不允许压印光边或齿边硬币时所具有的余地。在 Uhlhorn 或类似具有移动进料台的压机上,压印的一刹那要对进料台进行支撑。随后支撑部分移走,进料台降低以完成造币循环中的硬币排出过程。Uhlhorn 压机上与曲柄销的额外连接可能提供了所需的机械结构。
图 180 安装在进料盘上的分离式模圈组合。上模降下,把模圈组块向下压。它们在模圈外环的锥孔中下移时逐步闭合。硬币顶出时下模把模圈组块推回打开的位置。此时它们由被螺丝拧在模圈外环上的三个叶片弹簧所支承。
181 一个用分离式模圈压印出来的硬币(西班牙250 比塞塔)的印字币边展开图。箭头指示的是模圈组块的接合处。这个币边印迹上的字母当然是反的。
一种翻模形式被用来雕刻分离式模圈。有时会模仿压机的进料台以提供一个定位夹具。一个三片式模圈母模经过雕刻和硬化,被用来压印一个具有硬币厚度和直径的钢盘。这个钢盘经过硬化后成为父模。父模在定位夹具中被用来压印模圈组块的模坯,图 180。如果币模和模圈的设置正确,硬币成品上设计图案的关系便能够保持一致。
Droz 对分离式模圈非常投入。他竭力倡导这一方法,并进行了试制工作。但是他遗留下来的试验成果中含有一些难解的不一致之处。“国家学院”于 1803 年在巴黎发表的一份报告以说明和图示的方式讲解了他的方法。图 135 展示了他的六片式模圈的全景图和剖面图。在伯明翰金银检验所收藏的博尔顿的币模中,有一个模圈实样。它毫无疑问出自 Droz 之手,图182。Droz 的模圈组块不是整体上升和下降,而是依靠外缘的铰链在中心部分升起。Droz 图纸所示的圆形外圈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外圈必须是六边形才能让铰链工作。对伯明翰金银检验所模圈的观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伯明翰金银检验所的模圈沿着铰链的延伸线水平拆分,两半可以组装起来。这个模圈实际存在,其真实性毋庸置疑,但是令人不解的是 Droz 如何允许这样的错误出现在他的图纸之中。
图 135 用于压印阳纹边缘文字的分离式模圈
图 182 Droz所设计的六片分离式模圈部件。这个模圈经过精心制作,每一个螺丝都编了号,以放入自己独有的孔中。照片由伯明翰金银检验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