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北新店的文園金庫,保管著台灣央行保管的大量黃金,其中也包括當年自大陸運台至今所剩下的108萬兩在內。多年以來,這批黃金,除了接受民意代表的監督檢視外,並不對外公開。
但,近年,民代檢視文園黃金時,先後傳出發現「一堆斑駁生綠鏽的黃金」的情形;經過媒體報導後,引發各界關注。為此,台灣央行出面強調「文園黃金庫房於2002年4月整修完成,存放環境良好,管理完善…」。不過,對於保管的黃金果真長出綠鏽?並未多作說明,頗有意思。倒是許多專家與銀樓業者向媒體表示,黃金是不可能長綠鏽的,對於有關質疑斥之以鼻。但,事情的真相到底為何?很可惜,未見有進一步調查,沒有下文。
過去數十年來,外界有一個迷思,一直以為自大陸運台的黃金,都是早年美國政府所提供的四百盎斯左右的純金金磚,因此,先入為主地認為純金怎可能長綠鏽?
殊不知,運台黃金除了美製純金金磚外,還另有其他。1948年8月19日實施幣改,以金圓券強制兌入民間黃金,包括金條、金塊、金飾等,全國共徵收了166萬市兩。根據台灣剛解密的中央銀行檔案顯示,收進的黃金大多交由上海中央造幣廠改鑄成五市錢、一市兩、五市兩、十市兩及四百市兩等五種廠條,主要其中最特殊,卻不為人知的,便是與美國金磚相同的四百市兩廠條,共鑄造了1219條,多達48萬餘市兩。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廠條都是以民間金飾鎔鑄而成,成色偏低,到了同年12月13日央行也出面公開說明,標準僅高於95,實際上低於純金的995不少。後來,大批廠條與未來得及改鑄的民間金飾都被裝箱後,秘密運離上海,輾轉廈門、台灣。
上海所鑄十兩以下廠條,後來陸續被當作軍費及兌付黃金儲蓄辦法之用,而金圓券時期收進的民間雜金也在改鑄後,投入相同用途,均耗去甚多,只有四百兩廠條被大量保留下來。不只如此,台北中央造幣廠後來還接受台銀之委託,在台續鑄四百兩廠條。因此,新店文園金庫所保管的來自上海的108萬兩黃金,除了美國原裝金磚之外,其實還有大批上海廠,甚至台廠自製的四百市兩廠條在內。純金固然不會長綠繡,但這批自製四百兩廠條,成色標準95,因混入銅質,經過多年氧化,產生銅綠,也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了。
(詳細內容,請參閱:筆者,《民國黃金檔案》一書,第四章。)
圖一:新店文園大門 圖二:1950年12月台灣省議會代表團檢視庫存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