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精制币相比,普制币拍摄时的用光要求更高。这是因为普制币的币面状态比精制币复杂得多。精制币本身就是为了馈赠或收藏而生产的,从不进入流通,制造和保管都非常精心,因此币面的变化不大。绝大部分精制币采用了传统的镜面底板和喷砂图案。常见的变化无非就是铜币和银币的自然氧化、硫化而已。而普制币的制造工艺本身就参差不齐。有些用初期工作模压印,底板近乎镜面,图案上甚至还带有轻微的喷砂效果。用晚期工作模压印的普制币则原光宽、散。因为工作模磨损和修整的原因,图案和文字变浅甚至消失,对币面立体感造成负面影响。普制币的运输和保管非常随意,因此出现美国摩根银币因为包装袋中的硫成分和银币发生化学作用,形成各式包浆的情况。流通给普制币带来的状态变化就更是多种多样了,从近未流通一直到几乎无法辨识图案和文字等。要把这些林林总总的状态忠实地在照片中表达出来,需要对光源进行各种调整。因为帖子的篇幅有限,而且本人的经验基本限于未流通币的拍摄,因此本帖不讨论已流通币的拍摄。需要拍摄已流通币的币友可以举一反三或跟帖提问,大家共同探讨。
普制币拍摄的两个重点是原光和包浆的表现。原光可算是普制币的灵魂,是评级的四大要素之一。未流通的普制币多多少少都带有原光,区别在于原光的状态,如强度和光带的粗细等。在用新工作模压出的初铸币上,原光表现为镜面反光,光带(车轮光)几乎没有或极弱。随着工作模的逐步磨损,币面上的铸纹数量逐步增加,变粗、变长,其反射出来的光带也从细密慢慢变为宽、散。以下是建国四十周年纪念币上的铸纹。正是它们的反光造成了光带和车轮光:
如何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原光的光带,是普制币拍摄中必须仔细斟酌的问题。如果用光不对,可能根本拍不出光带,或者错误地展示光带的状态,通常是把细密的光带拍得宽、散。下面是各种光线下拍的一枚 64 年 2 分币。
1. 环灯
2. 室外多云天气
3. 日光灯
4. 同轴光(无直射灯)
5. 同轴光加宜家简索LED直射灯
6. 宜家简索LED台灯(加柔光)
从 5 和 6 可以看出,这枚币的原光很细密,非常迷人,因为用来压印这枚币的模具状态很好。但是用环灯(1)或同轴光(4)根本就拍不出光带,因为它们太宽,与币面的角度太大。在日光灯和室外多云天气的自然光下拍出的光带也很淡、宽、散,毫不吸引人。这样的币图完全不能反映这枚币的真实状态。要拍出漂亮的光带,必须使用低角度的窄光源。但是如果把这盏灯作为主光源,币面又会太暗。因此最好是用一盏高角度宽光源作为主光源来均匀照亮币面,另外用一盏低角度窄光源来表现原光。这里要注意的是两个光源之间的亮度配合。如果主光源太亮,会盖过辅助光源,原光的表现就会受影响。
币面上展现出的光带数量完全取决于拍摄者的个人喜好。最多可以用 10 点、12 点和 2点位置上的三盏灯拍出三根光带,如以上图 6 所示。不过在自然环境中很少有三个光源同时出现的情况,把币拿在手上看时最常见的是一根光带。因此这样的三个光带无非是模拟车轮光的效果而已。
普制币另外一个拍摄重点是包浆。包浆有丑有美。丑的就不去说了。要充分表现包浆的漂亮色彩,光线的角度一定要高。和镜头平行或近似于平行的光线最合适。下面是用同轴光拍出的包浆,取自美国钱币摄影论坛:
下面这张摩根银币也是本人用同轴光拍的:
Ray 柔光筒也因为头部非常扁平,可以靠近镜头,因此包浆的拍摄效果很好:
取自美国钱币摄影论坛
下面一张海瑞得拍卖公司的币图,运用了高角度光源,包浆的色彩表现得很精彩。
Mark Goodman 在他的书里用以下两张照片来表明对光源角度对包浆色彩的影响:
两张照片的光源角度仅有几度的差别,但是对包浆的表现很不一样。高几度就能展现出这枚币的包浆色彩。
最后谈一下普制币底板的亮度。普制币的底板和精制币不同。因为表面粗糙的关系,普制币底板对光线是漫反射,总有一部分光线会落到镜头里,因此普制币的底板不像精制币那样发黑。
图片取自现代网的拍卖版
不过有许多币友也希望把普制币拍出亮底板,来强调金属的质感:
图片取自现代网的拍卖版
这种把币斜着来反射光线的做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结果就是把币面拍成椭圆。如果想拍亮底板,又能保持币面的正常形状,可以使用在上篇“精制币的拍摄”帖子里介绍过的拍摄方法。下面是用移轴方法拍出的普制币:
同轴光也可以拍出普制币的亮底板。
普制币拍摄的难度要大于精制币。如果普制币能拍好,拍精制币根本不成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