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论坛_首席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席专场竞买 | 春拍四月 24日 K&R#43 | 27日 邓通 | 五月 3日 MDC#14 | 7日 Sedwick#35 | 16日 泓盛 | 17日 第23届CICE北京 | 六月 1日 宜和 | 13日 SA | 15日 华艺 | 16日 SA

首席甄选店铺 首席收藏官方店铺 | 茉莉钱庄 | 权芳斋 | 德泉缘 | 德藏世界币章 | 广银阁 | 姑苏银庄 | 东丰阁 | 剑客精品银圆 | 成都小江 | WNumismatics

精选藏品列表 皇冠收藏 | 北京阿城哥 | 天生銀家 | 泉博文物 | 小陈弟弟 | 万泉斋 | 泉是漏 | 浩川收藏 | 蜀藏阁 | 汕头博雅藏 | 梧诲泉阁 | 凝晖堂

查看: 3966|回复: 1

武义岭下汤

[复制链接]

3

主题

2105

帖子

5627

积分

入阁

Rank: 8Rank: 8

积分
5627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7-8-10 09: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条古街,一条菊水,相依相傍,穿过千年。武义岭下汤,一个地处深山却历经800年繁华留下无数传奇的地方,如今,宛若世外桃源一般平静地沉睡在钱江源头的双源桥畔,知道它的人怕是已经不多了。
走进悠长的岭下汤古街平安街,伴随着脚步声在石子路上清脆的回响,细细聆听那古老岁月发出的轻诉。在这轻诉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那些传奇往事与绝伦的文化遗产。
     岭下汤,又称“枣岩古里”,位于武义县中部大田乡境内,古村初成于元代,按船形分布,巧借两侧山体景观构景。据有关典籍记载:在900年前这里还是“箬叶丛生”的荒山僻野。南宋建炎年间(1128~1130),岭下汤的汤姓始祖默庵公自丽水碧湖迁来,结庐于枣岩之下,行医济世。自此人口繁衍,经济繁荣,渐成一方名镇。由于村址坐落在少妃岭脚和大殿岭下,故取名岭下汤,现有上、中、下3个村。
    历史上,岭下汤为丽水通往武义、金华的要冲,人马川流不息、商业繁荣、人文荟萃,有小县城之称。抗日战争时期,G·M·D79师师部、235团团部曾设于此。建国后是中共新宅区委和区公所所在地。1992年以前是新宅区(下辖4个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岭下汤古街平安街长1000余米,古时沿街商铺林立,有字号者达40多家,食宿杂货一应俱全。古街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鼎盛于清代、民国和抗战时期,解放初期是附近乡村集市贸易中心。
    古街上现存明清古建筑众多,街面结构完整,古色古香,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寂静而悠长的岭下汤古街,让人呼吸之间就可以感受到它的落寞,但细细端详街道两旁那些斑驳的招牌和褪了色的木排门,曾经店铺林立、人马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仿佛就在身边。
    长千余米的古街,初创于宋,成形于元,明清走向鼎盛。从古街北首往里走,汤和泰米行、汤恒泰酒肉杂货店、葆仁堂药店、唐记布店、源兴酒坊、唐瑞济树行……一连串老字号的店面房相继映入眼帘。古街的代表建筑“尔生旅馆”的招牌如今仍在风中摇摆,民国的时候,这里当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街上的商店多建于宋、元、明、清时期,俗称“三十六家”,实际上有四五十家,食宿杂货一应俱全。
    古街与菊水溪相依而行,街道东侧的许多建筑在街面上看是两层,背后却是三层,底下一层有台阶可以直接下至水边埠头,十分方便。古街西侧店铺则多四合院落,因地势使然,室内地面高于东侧店铺二至三个台阶,形成西高东低的商业店铺格局。
    岭下汤古街的商业繁荣,与历史上这里是丽水通往武义、金华的要冲息息相关。当年岭下汤聚集了诸如茶叶、靛青、药材等各种山货,经大殿岭到乌门,由乌门水路到丽水,入瓯江,销往温州沿海;温州沿海的客商则将海产品通过岭下汤行销到内地来;岭下汤方圆几十里山区的树木更是多数于秋季集中到古街旁,然后待来年汛期通过水路售卖到各地。
    除了占尽地利,岭下汤商人行商还讲究人和。对于所谓的“兵不厌诈,商行诡道”,岭下汤人是极为厌弃的。老一代岭下汤行商人说,商品贸易也是人际交往,必须真诚相处,构建互信,生意才能做得长久,事业才能渐臻兴隆。为此,他们有一些长期信守的条规,比如不以次充好、不以低唱高,不欺负老人孩子、不欺负外商游客等。
    有一次,岭下汤一位老板去买海货时,向3位温州客收购了一些白虾皮,由于计算有误,少付了温州客20个铜板。等到这位老板发现时客人已经走远,老板急忙追出门去,直追到大殿岭头才追上温州客,把少付的20个铜板交上。之后,那几位温州客就和这位老板交上了朋友,这位老板家成了收购海货的据点,生意也就越做越兴隆。
    岭下汤古街的热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1993年撤区后,贸易集市转移至附近的古竹,喧闹的古街才渐趋冷清。
    岭下汤东南有大殿岭,西南有少妃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分别通往宣平、丽水、温州的咽喉,堪称战略要地。近代史上,岭下汤频遭战争的洗礼。
    在菊水边梅峰下的一堵墙上,至今仍保留着一幅据说只有阴雨天才可以看清的标语,它就是太平天国军队攻打岭下汤时留下的7个血书大字“长毛杀妖多多杀”。史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进攻岭下汤,遭到当地地主武装阻挡。一位村民听说太平军是除恶救贫的好队伍,就自愿为太平军带路,打败了村中的地主武装。之后,太平军用7个地方豪绅之血,在墙上写下了这7个大字。
   1979年,武义县政府筑亭保护这幅标语,1981年将其列为县文保单位。
    抗日战争时期,武义县城及周边12个乡镇被日军侵占,县政府撤至大殿岭南侧的新宅办公,G·M·D军据险在岭下汤防卫,保住武义半壁江山。在生存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岭下汤村民宁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为驻军接济粮食、蔬菜,腾空房子让驻军居住,并有一些青壮年投军参加抗战。
    1944年9月15日,得知岭下汤驻军正在换防,兵力空虚,一支日军从武义县城出发,途经草马湖、古竹等地,轻易侵占了岭下汤。当时接防的国军79235团先遣部队急行军抢占少妃岭和大殿岭的制高点。许多当地群众也帮着抢修工事。日军曾向制高点发起数次攻击,终因我军处于居高临下的地形不能得手。到下午2时,235团向敌军发起总攻,其中一颗炮弹击中在岭下汤三角明堂集队的日军,13名日兵应声倒下,血肉横飞。日军被袭之际,一架敌机奉命增援并投放香烟、食品和一些书信,有一包物品落到了一棵二丈多高的大枸树树梢上。一名大佐眼看几名士兵爬树摘取不成,还被扭伤手足,就亲自上树,岂料老树枝丫松脆,他竟从树上跌落在溪坑的大顽石上,脑浆迸裂一命呜呼。
    都说岭下汤像条船,村落为船身,船桨峰为船桨,古樟树为船桅,原来村口还有廊桥飞架,村尾有拱桥卧波,菊水两岸成廊,村旁山坡古木成荫,人居环境十分优美。
    在这样优美的景致之中,岭下汤的古人修建了许多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古建筑。时过境迁,古街两旁的一些古建筑已毁于天灾人祸,所幸大部分建筑仍保存完整。这些建筑有着大量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壁画,体现出古人高超的艺术水平。
    在古街的中段,伫立着一座颇为壮观的古建筑,门前两根旗杆乌黑发亮,门匾写着“汤氏特祠”4个烫金大字,从大门进入,眼前是一座雕梁画栋的古戏台。
    汤氏祠堂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祠堂里供奉的是汤氏的始祖默庵公,正厅两侧还分别立着一块石碑、挂着一块匾额,石碑上是“中山发祥”,匾额上为“理学明经”。说到这个默庵公和这两块碑匾,其中还有不少故事。
    默庵公,名汤晙,字晖远,号默庵。据有关文献及《武义县志》载:“汤晙,居汴梁,生于宋仁宗嘉佑六年(1062年)正月,卒于南宋绍兴十五年九月,享年八十有四。”默庵公幼习儒业不第,遂弃儒习医,但他仍然牵挂着国家大事。儒生李学宁曾作诗:“菊妃数典拟湘妃,落木疏霜雁正飞;心似黄花开未了,年年幽记在青微。”这首诗引用了湘妃因痛失帝舜而哭得她周围的竹子都沾满斑斑血迹的典故,以此来隐喻默庵公的忧国心境。
    默庵公随众南渡后,被荐为员外郎,但耻于与执掌大权的主和派秦桧等人为伍,弃官不为,为隐身起见,从丽水碧湖(今龙泉)移居岭下汤。
   800年前这个姓汤的年轻人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曾是“箬叶丛生”的蛮荒之地,后来会是这般的繁华,更想不到会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山发祥”和“理学明经”的牌匾则与抗战名将汤恩伯有关。岭下汤的汤姓和朱姓家族素来和睦相处,可是在清代晚期却掀起了一场争地纠纷,起因是朱姓买了一块地修建祠堂,在平整地基时却发现有掩埋的汤姓祖墓,汤姓人闻讯后,要争回祖墓地界,重修祖墓,一场官司打到县里,县太爷难以决断,便把这块地划为“官地”,双方都不得动土,双方就把矛头对准官府,逐级上告,一场官司从清朝打到民国。1935年清明节,时任国军第89师师长的汤恩伯还乡随父回岭下汤祭祖时,以修造祖墓之名,请蒋介石书写了“中山发祥”4字作为碑文,郑重其事派人护送至岭下汤,汤姓始祖墓遂得以修建。为平息朱姓族人的怨气,汤恩伯自己就写了“理学明经”匾额,以朱姓族人为老夫子朱熹后代的理由作为安抚。旷日持久的一场官司终得了结。
    岭下汤村历代尊师重教,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过秀才、贡生、进士数十人。古街三家头巷尽头有一处名为三家头的古建筑,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是进士汤子唐之子逢霖、逢霄兄弟俩的住处,迄今已有300多年。数百年过去,老宅墙壁上的彩色壁画依然鲜艳惊人;老宅还修有双层下水道,下再大的雨也不会积水;老宅的木雕艺术更是精美绝伦。
    古街三角巷中,还有两处典型的木建筑民居,一是区委旧址,二是九间堂楼。老区委不仅有前厅、天井、正厅,还有后花园,十分漂亮。九间堂,又称上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系前清秀才汤建斌之妻俞氏所造。汤建斌26岁病故,俞氏年轻守寡,勤俭持家,致力教子成才。两个儿子都由秀才拔贡,清廉自守,以书礼传家,在乡里有很高的声望。汤建斌之曾孙汤福敦,解放前是汤恩伯手下,后曾任蒋经国的私人秘书。
    古街上的古建筑,有两处不得不拎出来专门说一说,因为这两个地方真可谓拍案惊奇。
    一处便是古街北首不远处的石梁架屋。“天下石祠两座半”,那半座说的就是岭下汤的石梁架屋。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南二十三庄岭下汤枣岩前石祠,建自南宋年间,其梁、柱、楸、楣、骑栋、垫石等,俱以青石为主,至今尘垢不染,原为汤姓宗祠。”
    石梁架屋原为三进五开间,前面两进在清咸丰年间被太平军所毁,仅留后进三间。走进石屋,如弧似虹的石梁凌空飞架,蝙蝠形的石栋点梁昂头,作势欲飞,雕梁画栋之间,其花纹线条之流畅、构造建筑之奇伟,几臻绝唱。
    石祠中的石雕圆柱长约7米,直径约45厘米,上面架着的石梁长约3.5米,宽约75厘米,其重量每根不下3吨。站在石梁架下,抚摸着粗大的石柱,实在想像不出这几吨重的石头,古人是如何从山径小道运回来,又是如何架上去的?岭下汤人只好用传说来解释这一切,比如“鲁班采石”、“棒杪赶石梁”、“鲁班上梁”。相传,中厅上首的石柱上端有一摊紫黑色的血迹,是鲁班在上梁时不小心夹破手指留下的痕迹。
    石梁架屋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很多变故,在解放后曾被用作区粮站的粮食仓库,“文革”期间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创伤,但这些仍难掩它的壮观。2005年,石梁架屋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岭下汤的先祖们似乎特别擅长与石头打交道,除了石梁架屋外,古街南首的上石厅也充分展现了先人的智慧,厅门取名“虎闸门”,中间石坊高耸,两面石墙由十层条石砌就,南北全长四五十米,全是青一色的抄面条石砌成,蔚为威武壮观。跨进“虎闸门”,中间原来是一条石板桥直通石厅,桥梁边还有两口碧水潭,如今已不复存在。
    上石厅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不过如今的“虎闸门”是明代的建筑,仅有四根石柱是宋代保留的。虎闸门前是一座门前山,而今郁郁葱葱,层峦叠嶂,煞是好看,相传古时候是一座寸草不生的石头山,紫红色的岩石在阳光下熠熠发光,人们叫它“火星山”。此山形似虎头,虎视眈眈地逼视着整个村庄,透着一股凶煞之气。据说这是村中经常失火的原因,为了消除火患,岭下汤的族人按照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在虎头对面正北方位造了这座“虎闸门”,用来镇压“石虎”的虎威。
    只是自古红颜薄命、尤物招灾,上石厅本是雕梁画栋、方砖铺地,富丽堂皇,但最终落得和石梁架屋一样的下场,留给我们的是残缺的魅力和无尽的叹息。
    这条历尽800年繁华和沧桑的古街,在近20年终于走到无限落寞的地步。平坦宽阔的公路已经从武义县城修到这里,但蜿蜒的水泥公路上没有川流不息的游人,古街的风华绝代,似乎只能在这幽静的深山中独守容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85

帖子

906

积分

举人

Rank: 4

积分
906
发表于 2017-8-10 09: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随便的一片砖瓦就上千年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首席收藏 ( 京ICP备11006322号-8 )

GMT+8, 2024-4-28 06:04 , Processed in 0.0254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3-2024 ShouX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