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golf 于 2024-9-28 02:36 编辑
至於,東晉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提到的「千歲之鳥,萬歲之禽」是一種神話中的怪異生物,其特點是具有人的面孔和鳥的身體,並且以長壽如其名,這一描述反映了東晉時代古人對長壽和神秘生物的想像。 契丹,在中古時代出 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 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開始在遼河上游一帶活動,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西元907年唐亡後, 西元916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中國 北方及俄羅斯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之領土,遼朝先與北宋交戰,1004年「澶淵之盟」後,雙方長期維持了100多年的和平。 遼末,女真族起事,遼帝國迅速走向滅亡,1125年為金所滅,其餘部落另在中亜地域建立了西 遼王國,再延續了93年。
在遼代「千秋萬歲」的用法很普遍, 不僅用於口頭祝賀,也被廣泛用於壓勝錢文字表達, 以及在遼代的官方文書、碑刻、墓誌等處,經常可以看到「千秋萬歲」的語句。 例如,遼代著名的《大遼保寧寺碑》中就有「千秋萬歲」四個字,此外,遼代著名的奉國寺中也有一塊「千秋萬歲」的匾額。 這些例子展示了「千秋萬歲」在遼代的廣泛應用,除了表達了人們對長壽與永恆的美好祝願之外, 另作為一種政治口號之宣傳工具,用於強化皇帝的權威和神聖性。 在遼代擁有或佩戴“千秋萬歲”錢被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這些錢幣通常由皇帝賞賜給有功之臣,或作為貢品在外交活動中使用。 因此,擁有這些錢幣的人通常被認為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社會階層結構。 《遼史·禮志》:「帝即位,改元曰大康,賜錢文曰千秋萬歲。 」。 《金史·地理志》:「遼錢,形制與宋錢同,文曰千秋萬歲。 」等。
總體來說,“千秋萬歲“錢在遼代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它們不僅是一種具有辟邪、祈福功能, 又可作錢幣經濟交易的工具,還具有象徵性和政治宣傳的功能,對當時的社會結構、文化融合和政治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為什麼遼代喜歡使用「千秋萬歲」的詞語,可能有幾個原因:
A.文化和習俗的變遷:· 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同朝代的文化習俗會發生變化。 例如, 在宋代文化多注重文學和藝術,可能在表達祝福時使用了更多新的詞語和形式,因此,「千秋萬歲」這樣的傳統用語逐漸減少使用。 宋代文化較為內斂,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強調中庸和理性,對於過於誇張的祝願詞可能會有一定的排斥, 宋代及後來的時期更多地受到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響,這也可能使得傳統的祝壽用語有所變化。
· 遼代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本就具有鮮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文化的影響,他們可能重新採納了「千秋萬歲」作為祝壽的詞語,以彰顯其對長壽和統治穩定的願望。 遼代的皇室可能希望通過使用這種詞語來強調其對於長久和繁榮的期望,並將它作為皇室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在遼代「千秋萬歲」詞語本是漢人文化符號祝願詞, 可以拉近與漢族臣民的距離,提升遼朝在漢族人心中的正統性, 有著更高的被遼人接受和融合。 它不但是被用來象徵皇帝的長壽, 還有祝願在當時的政治語境中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
B.政治口號與權力鞏固的象徵:
· 強化皇權: 鞏固統治地位。 凝聚人心, 營造出一個穩定、繁榮的社會形象。 宣揚國祚綿延, 有助於穩定社會秩序,鼓勵人們對國家未來充滿信心。 遼代的史書和文學作品中,經常將契丹民族描繪為天命所歸的民族,具有無與倫比的強大和尊貴。 使用「千秋萬歲」一詞,也是為了凸顯契丹民族的永恆地位。
· 政治意涵:在《遼史·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中,提到“太祖制錢文曰'千秋萬歲',以表其志”的句子,其中“ 以表其志”的含義可以從多方面來解讀。 首先,「千秋萬歲」本身是一種吉祥語,表達了對長壽和永存的祝願。 另外這句話的背景有因遼代統治者深信自己是天命所歸,認為遼朝的統治是永恆的。 因此,使用「千秋萬歲」這樣的詞語,正是為了強調這種天命觀念,祈求遼朝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代。 “以表其志”可以理解為遼太祖希望通過在錢幣上刻印“千秋萬歲”來表達自己對國家、 王朝長久興盛和統治穩定的願望。 這種表述帶有明顯的政治意涵,仍是統治者強化宣揚權威、穩固政權的一種方式。
· 精神控制:“以表其志”的另一含義,還體現了遼太祖希望通過象徵性語言來加強對臣民的精神控制。 在封建時代,錢幣不僅是經濟交易的工具,也是國家權力的象徵。 通過在錢幣上刻印帶有祝願意義的詞語,可以讓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祝願,並由此增強對統治者的認同感。 因此,在遼代歷代皇帝繼承和鑄造各種大、中、小型千秋萬歲的版式出現。 甚至在宋、遼之間的貢使交換禮物中,“千秋萬歲”錢經常被用作禮品和貢品。 雖然它象徵著友好和尊重,有助於緩和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促進外交關係的穩定。 文獻佐證: 遼代的各種詔令、碑刻、文獻中,頻繁出現「千秋萬歲」一詞,用於祝頌皇帝、祈求國家永恆。 例如,遼聖宗耶律隆緒在《敕建天慶寺碑》中就多次使用「千秋萬歲」來讚頌自己的父親遼景宗。
「千秋萬歲」一詞在不同語境下,具有不同的含義。 有時它可能僅僅是一種祝福語,而有時則具有更深層的政治和文化意涵。 遼代的歷史已經過去千年,我們對當時人們的思想和觀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宗教信仰的需要:
· 道教:宗教信仰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千秋萬歲」恰好符合人們對長生不老、幸福安康的祈求。 遼代道教也頗為興盛,道教中的長生久視思想與「千秋萬歲」的願景不謀而合。
· 佛教盛行,寺廟建築眾多。 將「千秋萬歲」刻於碑文或懸於匾額上,顯然帶有祈福的意味,希望寺廟能夠長存,佛法能永傳。
· 薩滿教信仰也有一定影響。 薩滿教中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祖先的敬畏,也可能與「千秋萬歲」的祈福觀念產生共鳴及微妙的連結。
文獻佐證: 遼代建造了大量的佛教寺廟,並將佛教思想融入到政治和社會生活中。 使用「千秋萬歲」一詞,也體現了遼代統治者尤對佛教信仰的虔誠。 總體而言,遼代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與中原地區有所不同,這種差異可能使得遼代在接受和重用漢代文化符號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創造性。 從而,使遼之「千秋萬歲」這樣的語言符號上,不僅體現在其吉祥語的視覺和聽覺的不同美感上,還包括了「修辭藝術」或「詞章妙趣」及書法藝術的表現。 這種詞語在遼代有著文化、政治和宗教多方面的意涵,進一步成為遼代皇室和統治者表達願望和宣示政治上權威的重要手段。
2. 遼代「千秋萬歲」的藝術性與書法特徵.
A.吉祥語的藝術性:
· 視覺美感: 「千秋萬歲」的字形和排列具有強烈的視覺吸引力。 它的對仗結構和字形對稱使其在裝飾和點綴中非常引人注目, 例如, 「千」與「萬」之簡筆字之「萬」, 筆劃簡潔且對稱。 「秋」與「歲」等字的對仗及對稱, 則筆劃豐富且細緻 。 使得整體效果和諧統一,令人賞心悅目。 「千秋萬歲」中的每個字都具有流暢的筆劃和緊湊的結構。 這些字的書寫通常需要高超的書法技藝,以確保每個筆劃的流暢度和字形的穩定性。 筆劃的流暢使得整個詞語看起來連貫一致,而結構的緊湊則增強了其整體的穩定感和重量感。 這樣的視覺效果,使人不僅在欣賞其書法藝術時感受到其美感,也在裝飾和點綴中體驗到其視覺上的震撼力。
· 聽覺美感: 該詞語的韻律感, 例如,「千」 和「秋」的陰平聲調與「萬」和「歲」的去聲調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這種音調上的變化,為詞語增添了更多的音律美。 「千秋萬歲」的發音響亮感,具有很強的口頭表達效果。 每個字的發音都清晰有力,特別是「千」和「萬」這兩個字,發音時需要較大的氣息支持,使得整個詞語在發聲時充滿了力量和莊重感。 這種響亮感,使得「千秋萬歲」非常適合作為祝賀詞,用於慶典和重要場合中,能夠瞬間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並傳達出祝福的強烈情感。 增強了其口頭表達的魅力,使其更適合作為祝賀詞。
B. 修辭藝術的運用:
· 對仗: 對仗是一種在詩詞和對聯中常見的修辭手法,要求對句的字數相等、詞性相對、意義相關,並且字義相稱。 例如,在詩詞或對聯中,「千秋」可以對仗「萬歲」,既保持了字數和詞性的對應,又在意義上形成了長遠時間和永恆祝願的對比和協調。 這種對仗結構增強了文句的整齊感和對稱美,使其更具藝術性。 例如: 千秋共舞, 萬歲同春。 千秋有道, 萬歲無疆。
· 押韻: 押韻是一種讓詩詞具有韻律美感的重要手法。 「千秋萬歲」中的「秋」和「歲」在古漢語中發音相近,可以用於押韻。 押韻不僅增強了文辭的節奏感和音律美,也使得詩句朗朗上口,更易於記憶和傳頌。 所以, 對仗和押韻的結合,使「千秋萬歲」這樣的祝福語在詩詞中具有強烈的韻律感和節奏感。 這不僅增強了文字的藝術效果,也賦予了文辭更多層次的意義和表達力。 例如,在詩句中使用「千秋萬歲」,可以使整首詩更具有抒情性和感染力,讓讀者在閱讀或朗誦時感受到其獨特的韻律美。
C. 書法特點:
遼代書法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注重個人化和藝術性的表達,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書法風貌。
· 風格多樣:遼朝的書法受到了唐、宋書法的影響,但展現出北方遊牧民族特有的獨特風格。 遼之「千秋萬歲」不同笵式之銘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似有楷書之字體剛健有力,結構穩重,線條筆觸分明 。 行書之流動性筆劃連貫, 以流暢自然、遒勁有力為特點。 及小篆或隸書為主,筆法流暢,結構緊湊。 隸書之字形古樸風格。 但它又不嚴格遵循任何一種書體的規範。 這樣多種書法風格的融合体, 創造出一種新的書法風格。 這種融合的風格有時被稱為「廣書」也就是「廣體書法」或「廣體書」,即在書法中廣泛地運用不同風格,尋求藝術上的和諧與創新。 廣書並不是一個正式的書法流派名稱,但它可以用來描述這種風格的特徵,即將多種書法形式“有機式”的結合在一起, 而展示了遼書法家的創意和技藝,使得書法作品更有層次和深度, 筆法精細,運筆流暢,線條清晰,這些特點尤在大型「千秋萬歲」 的銘文上尤為突出,工整的字體使得銘文顯得莊重更有氣勢。 更顯示了不同時代遼書法家、雕刻家的高超技藝和對細節的重視, 而各創造出獨特的不同書法風格與形制。
· 對稱與布局: 銘文書法在排列上注重對稱,字與字之間的間距均勻,整體布局協調,使得銘文更具美觀和莊重的感覺。 例如,「萬」字的簡化可能也是這種風格的一部分, [萬]跟[ 千] 字相對稱旨在追求書法作品的整體美感和視覺效果。 在契丹文中,有很多文字形式與簡化漢字相似,契丹大字的「萬」字是漢文繁體字的「萬」字,這些文化影響可能使得以「萬」字在遼代地區較為流行,其獨特的風格,講究簡約而不失美感。 也可以這樣的推想有「萬」字的壓勝錢多是在遼境流行, 而有「萬」字多是貢使品於宋人, 見於文獻宋·洪遵的《泉志》及折二型千秋萬歲背單龍祥雲之傳世品 。 遼代書法的特點體現在風格多樣、對稱與布局的藝術性上,特別是在「千秋萬歲」銘文中展示出強烈的視覺美感和藝術效果。 書法家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合了楷書、行書、小篆和隸書的元素,創造出一種新的書法風格,使得作品更具層次和深度,展示了他們的創意和技藝。
3. 銅質製作工藝遼代的銅質工藝以其精湛的技術和獨特的美感而聞名,尤其體現在「千秋萬歲」銅質工藝中。 以下是遼代銅質工藝的幾個主要特點:
- 堅膩厚重感:遼代「千秋萬歲」銅質工藝注重堅膩圓滑的厚重感,體現了遼代已有掌握鍊銅枝術。 表面經過精細打磨,呈現出圓滑的質感,這使得銅錢不僅在視覺上令人愉悅,手感上也非常舒適。
- 字口峻峭:銘文刻字工整且字形銳利,輪廓深峻,這需要非常精確的技術來實現,顯示了銅鑄技術的高超。
- 尺寸比例多樣:字形的大小不一,內穿孔有的很大而稱為「廣穿」,有的很小又巧妙。 內穿孔有的呈現「四決文」形式。 這種尺寸與形狀的變化增添了視覺上的多樣性,並且能夠滿足不同的使用和佩帶需求。
- 古色古香:大多數千秋萬歲壓勝錢是有被佩帶的, 聊想宋、 遼時代就有許多藏家玩賞佩掛古物, 因大多數遼之千秋萬歲是傳世品,經過歲月的摩挲磨損和自然的氧化, 邊穿熟舊, 斑銹堅凝形成了獨特的美感, 肉面的凹凸黑漆古表面更加動人。
遼代「千秋萬歲」銅質工藝展示了當時高度發達的鑄造技術和藝術性。 從堅膩圓滑的表面、銳利的字形,到多樣的尺寸比例和古色古香的效果,每一個細節都反映了工匠對工藝的精湛掌握和對藝術的追求。 這些特點使得每件銅器不僅是一件實用的物品,更是一件充滿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的珍品。
4. 內穿孔四決文的意義:
· 視覺美感與藝術性:雖然目前尚無確鑿證據解釋「四決文」的形成原因和具體含義,但「四決文」的形狀打破了漢人傳統正方形、圓形的規整,營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 這種不規則的造型在當時的審美觀下,可能被認為是一種美學上的追求。 但其不規則造型在視覺上具有藝術性,增添了神秘感。
· 文化和宗教聯繫:壓勝錢是一種古代中國的錢幣式護身符,遼代人將其視為佛教的法器,用於祈求吉祥和消除災難。 壓勝錢的特徵是在錢幣的內穿(即中心孔)周圍刻有四個延伸的小角,形成四尖角的圖案,這種圖案被稱為四決文。 至於遼朝壓勝錢內穿常有四決文,出於《大藏經》的《寶篋印陀羅尼經》。 此經記載,四決文是佛陀在世時親自宣說的咒語,具有驅邪避災、鎮伏魔鬼、增長福德的功效。 遼人信奉佛教,認為壓勝錢可以驅邪避災,因此在內穿中鑄造四決文,以增強壓勝錢的功效,是有根據和文獻支持的。 《遼史·卷一百二十八·藝文志》:壓勝錢,以金銀銅鐵為之,或作花紋或作文字,佩之以避災。 根據記載,壓勝錢可以佩戴在身上,以避災。 因此,可以推測,遼人信奉佛教很盛, 佛寺遍佈,僧徒眾多。 認為壓勝錢可以驅邪避災,因此在內穿中鑄造四決文,可以增強壓勝錢的功效。
· 四決文在佛教中是一種象徵 “四大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他們各自掌管東、西、 南、北四方,能夠消除一切障礙和惡魔,保護眾生和佛法的符號,也是一種表示“四大慈悲“(慈、悲、喜、捨)的法印。 四決文被認為具有“驅除惡魔”和” 保護信眾“的作用,因此遼代人在壓勝錢了內穿各四角刻成四決文,可能是為了增強壓勝錢的功效,表達對佛教的虔誠和對菩薩的信仰。 又四決文在佛教藝術中常見於佛像或佛塔的頂部或底部,表示佛法能夠普照十方和超越時空,四決文並且引導眾生走向解脫和覺悟。 按《佛說四決文經》:《此四決文,能破一切魔障,消除一切業障,得一切善法。 》因此,四決文在佛教中被認為是具有神力,能夠驅除邪惡,保佑平安的經文。 例如, 元代至順通背太乙, 護聖 等廟宇供養錢, 其方孔都是四決文, 據此推想跟宗教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