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沿用上海編碼制度續鑄廠條。殊不知,造成了後來分辨台灣與上海兩地廠條的困難。
先前,《民國黃金檔案》與《中央造幣廠鑄金案與大陸運台黃金》兩書已釐清五兩、十兩台條的特徵,區分不再是問題。至於另兩種,即五錢與一兩條,則因受限於檔案資訊,只知台灣、上海兩地差異主要在於成色表現:台條規整,成色多為991,海條凌亂,成色參差。但,概念不夠精準,各大拍賣會與評級公司的認定,往往流於「自由心證」,我也因而不時被問起。
為了解決這個連自己也困擾已久的問題,2022年底再度調閱檔案,詳讀台灣銀行檔有關委鑄金條的相關文件,才又發現了五錢與一兩台條,在成色與編碼上,果真還存在著更多不同於上海條的特徵。這部分內容已收錄於2024年11月出版的"Gold Bars of the Central Mints, 1945-1950"一書之中。
現將重點節譯如下:
....五錢台條,成色991,只用A字軌。至於AA,AB字軌,則均為上海條。
....一兩台條,除1949年11月間軍方委鑄的1977條最為回流之用採混鎔鑄造外,成色均為991。
....一兩台條 僅使用BE, BJ, BK三種字軌。
BE,源自上海,台灣繼續沿用。BJ、BK才是全在台灣編製、加蓋。
BJ,乃991一兩台條的主流。
BK字軌,成色固定為995.7,是以其他一兩台條提純為成色991時剩餘的純金腳料所鑄,數量最少,不過並非正規產品。
....一兩台條,出現了一種結合「成色」與「市兩」字樣的印記,這種印記是台灣僅見,不存在於上海。
....所有五錢、一兩台條,背面均加蓋「廠徽」(布圖),上海廠雖也有使用廠徽的情形,但有「中央造幣廠製」、「中央造幣廠造」字樣者,均為上海條,不是台條。
整體上,五錢、一兩台條的成色特徵,在於規整,但未必全都高於上海條。同型上海條的成色特徵,在於混鎔,成色混亂,但未必均低;少數在1948年11月27日用於宣傳的五錢、一兩上海條就使用純金,不僅高於BK一兩台條的995.7,最高甚至超過997以上,但數量少且沒有固定標準。
(詳細內容,見該書,頁120-123)
|
-
封面
-
書頁
-
1948年12月上海擠兌黃金
-
台條BK一兩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