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砝碼10兩型,廣西宣化縣同治十三年, 銀匠黃邦佐, 銀鑪黄寶豊, +二月**日, 背面有大寫英文字『BO』可拼音bǎo漢字的寶[銀錠].
有趣的是戳打阿拉伯數字『325』在右上方名及側面,這巧好跟現代〝電子〞『325』秤重器數目一樣, 如圖[三], 我想是洋行貿易商為了避免秤重的銀秤或天平上巧取暗竊,而把銀錠數字固定化, 以便重覆再使用其重量之量數。但是,在清朝各地的〝平〞又有幾十种以上, 例如; 庫平, 漕平,廣平. 關平,公估平……等等, 又如何能配合不同的〝平〞算法? 古代銀兩是一種稱量貨幣,必須經稱量後用於支付,在商業活動中商人都是隨身攜帶著天平或銀秤。顧炎武記載,在福建地區“雖窮鄉亦有銀秤”;又西班牙傳教士克路士在《中國志》中這樣的說道:『“中國沒有金銀錢幣,只有銅錢。金銀是按重量計算。……如我所說,中國沒有金銀錢幣,只通過金銀的重量,每件東西都按重量買賣,因此人人在家裡都有秤和秤砣,那都是非常完備的。他們有尋常的秤砣,從十克朗到一克朗,從十坦格爾到一坦格爾(一坦格爾是九便士。又引者註:相對於中國當時的7點5兩)。……一般是按重量計算的銀子,不量銅錢,所以如上所說每人都有自己的秤。這是因為每人都想方設法去騙別人,總帶著一副秤砣和秤及碎銀到市場去買東西。秤是一根小象牙桿,一端用繩子掛著秤砣,另一端掛著一個小秤盤,秤砣的繩沿桿移動,那上面標出一個康得林到十個的重量,或從一個馬斯到十個馬斯,這種秤是供零買之用,至於大宗購買,他們有很古怪而且精緻的大秤,配備全套砝碼。”』。[西]克路士《中國志》,[英]C・R・博克舍編註,何高濟譯《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 廣西是鴉片的重要轉口地,每年有大量的鴉片交易在這裡完成,所以鴉片税的收入是廣西重要的財政來源。據記載當時桂林、宣化等地開設銀爐,專門改鑄從各地運來的銀錠。 銀錠上面的橫戳【宣化縣】:.按;廣西是壯族自治區的政治中心不稱省, 而稱為南寧府, 治所是宣化縣.. 隋書云:人性輕悍,宣揚教化以平其陋也!這就是當時人對此地的一種認知,故名宣化,. 下面的橫戳是[黄寶豊], 官督商辦[銀鋪店主人[黄寶豊], 政府註冊在案, 行人,有公信力保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