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zln 于 2018-2-19 10:39 编辑
工部局是租界行政管理的执行机构,这一名称由英国在上海开辟租界时首创,初期本是办理工程建筑的机构,仿照清政府六部中的工部名称而取名“工部局”,以后随着职权的不断扩大,演变为全面管理租界行政事务的机构。其他各国租界均援例设工部局,只有法租界称公议局,日租界称居留民团行政委员会事务所。各租界工部局下设若干职能机构,因业务之繁简而大同小异。工部局在實質上擔任租界政府的角色。
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又名英美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由原英租界与美租界于1863年9月合并而成。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经济最繁荣、法律最完善、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当时的上海仅次於纽约,伦敦,是世界第三大城市。今北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两区南部沿江地带是上海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分别对应公共租界中区、西区、北区与东区。
孤岛时期
1937年8月13日-11月10日的淞沪会战中,日军将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基地,并以海军陆战队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实上被分割成两部分,苏州河以北地区成为日军控制的势力范围。人称“上海日租界”。北区和东区的日占区遭到中国多个军团的猛烈进攻,70%地区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公共租界的主体部分中区、西区及西部越界筑路区域分别由英国、美国和意大利军队防守,继续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达四年之久。位于区内的中国机构照常运行。这些地区又挤进了40万中国难民。
结束租借
1940年,由于欧洲战事爆发,驻沪英军撤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
1943年1月,美、英两国审时度势,废除了历史上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战时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改订了新的条约,放弃了治外法权和在华的一切租界,至此从法理上存在了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结束。
1943年8月,日本占领下的汪伪政权曾象征性地从日本方面“接收”上海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舊址在漢口路福州路,1922年建成。原址後為上海許多市級機關佔用,聞將歸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做藏品展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