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金贵】分天帝金匮与赤帝金匮 杨德存2015.121 古泉大珍【国宝金贵】自一百多年前被泉家发现开始,就被列入名泉之首,适时藏者密不示人,欲睹其容者趋之者众。作为当时的孤品它始终笼罩在神秘面纱之下。解放前夕收藏人陈仁涛携其流落香港。解放后50年代初,政府出重金将其购回,作为莽新时期的重要文物,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但是近些年无意中被发现的地下文物时有发现,【国宝金贵】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真品再现,一些泉友也纷纷发表看法,有些看法矛头直指国博所藏,由此,中国钱币学会会员霍宏伟先生撰文《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国宝金贵”考》从其出土到进入国博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同时对其著录的著作、故事亦进行了一一考证。 (图一)左为著录中的图片,右为2014年12月于国博展出现场拍照 霍文对国博藏国宝金匮的历史考证有如下记录: 国宝金匮首见于清道光年间。录者为晚晴钱币学家刘喜海,在《“古泉汇”考》中写到: “道光戊申(1848年)鲍子年孝廉自青门寄一拓本,文曰“国宝金匮”篆书,甚遒劲。亦当是汉魏六朝之别品,云:陕西近时出土者。逾年己酉余归京师,适苏兆年自秦中寄售陈太史寿卿,寿即以赠余,因付寄于此。庚戌秋八月初五日。” 由上面的记录看,刘喜海最早见到的拓本原本出自于陕西作伪高手苏兆年。刘喜海最终收藏了该残件。渠道是:作伪高手苏兆年——陈寿卿——刘喜海,霍认为该残件的出处就值得质疑。 李佐贤在古泉汇中亦有记载:国宝金匮钱,面背肉好周廓,近于西安出土,为刘燕庭所得。 后该残件亦被刘喜海收藏。 霍文还提到拓本的尺寸问题。“拓本本身由于技术方法原因大多都比原件稍大,再加上木刻工艺,其印在书中的尺寸都比原品放大少许”。这点请藏友注意,目前市场上见到的许多赝品基本如此。例如本人见到的国宝金匮就比国博藏金匮尺寸小。再者货布,一刀平五千等的情况基本亦如此。 下面是国博藏品和古泉汇拓片的比较。来源于霍文的截图: (图二)国博、古泉汇考、古泉汇拓片比较 从该图片可以看出,各有出处并非一个版本。 据霍文考,民国时期亦发现两枚国宝金匮,经手者是余挺生于1921年。但陈仁涛有故事说是光绪二十七年。有兴趣者请阅霍文。 (图三)民国发现的国宝金匮拓片(来源于霍文截图) 从此张图片看,图内的图1、4由于没有颈部,图3、虽有颈部但与古泉汇的描述国宝金匮完全不符,因此可以完全忽略,倒是图5看似十分面熟,它上很可能就是国博藏国宝金匮的原版拓片,由于上半部的圆钱部分拓时的放大(实际是拓纸拓凸起部分时,形成的卷边造成的,拓片展平后会稍大于原品尺寸),颈部显得短而不协调,用它复制的赝品肯定是走样的(国博藏品,实际上呈上稍宽,下稍窄的梯形)。再仔细对比图4、图5这两枚的拓片也不是出自一模。 由于国宝金匮的珍奇,泉界对它的的收藏,有各种传说,按霍文考证,泉界的普遍认为是: 完品 闫氏——余挺生——张叔训,被张叔训带到美国,下落不明。 残品 英国人纽曼——张晋(字絅伯)——陈仁涛——国博藏品 这里应该提提残品国宝金匮怎么进入国博的: 先是上海藏家张晋参加英侨钱币展,从纽曼手中得到该品,转手让与陈仁寿,再由张晋斡旋,转手高价转给新中国政府(1952年)。但是我们今天在国博见到的却是完品。这故事其中的主角,前后不一似有隐情。只不过当时国人没有几个见过国宝金匮,这其中即使有瞒天过海,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根本无法知晓。 另据霍文考证完品的经历: 1922年西安闫氏父子将该品带至上海,先后归张丹翁、余挺生所有,余氏去世后由张叔训出重金购得。张购得该品后,请苏州人以该品做模,用失蜡法仿制了一批国宝金匮,后其中一枚进入了无锡博物院。图三中的图4便是该品之拓本。文中还提到一个无法证实的揣测,云:张叔训离开上海之前将完品转让给了陈仁涛。经过这么一揣测,国博的藏品似乎就有名分了。 图四、余见到的国宝金匮照片 上图左:黄铜材质,品相完好,字口深峻、笔画神骏有力,锈蚀透骨。有结晶有层次,工艺精湛,特征符合文献描述。 上图右:红铜材质,品相完好,与前品尺寸、工艺和其他特征完全一致,只是右下边有一块,因硬物(石栎土层)压挤形成的断裂,裂口内锈蚀亦透骨。但,两枚金匮除材质不同外,有三处不同: (一)、“国”字写法不同,金匮右图,戈的上半部笔画穿出口外。 (二)、“宝”字的宝盖不同,金匮左图,无点,金匮右图,有点, (三)、“直”字写法不同,金匮左图,上面出头,与传统写法一致,金匮右图,直上面不出头,与传统写法不同。见(图五): 还有,匮中之贵字,两枚均从“母贝”,而不从“贵”亦不从“田贝”。 结论:以上数特征均不是可以仅凭仿制、杜撰、想象、臆造可以做到的。而国博藏品,字口浮浅,做工粗糙,尤其是匮字,现代汉字写法很有臆造嫌疑。参照历史文献之记载,根据中国古文字之表意规律,正印证了历史文献之记载,俩枚均是国宝金匮之真品。 原来王莽传中对金匮是有记载的!王莽是在效仿当年刘邦,为充实中央政府黄金储备,号召百姓和部下上缴黄金的故事(即金匮)。而采取的黄金储备的措施。 汉书王莽传: (居摄)二年春,窦况等击破西羌。 五月,更造货:错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 王莽登基之后,就针对大户,高官推出了“金匮”又按金匮封官加爵: 汉书王莽传: “始建国元年正月朔,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韨,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焉 !----- “又按金匮,辅臣皆封拜。以太傅、左辅、骠骑将军安阳侯王舜为太师,封安新公------。 自古大凡某君主或某人物起事均要找个彩头: 汉书王莽传: “梓潼人哀章,学问长安,素无行,好为大言。见莽居摄,即作铜匮,为两检,置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一署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 原来黄铜质的曰“天帝行玺金匮。 红铜质的曰“赤帝行玺金匮”。 再说国宝金匮的材质: 有位古泉网友很有幸得到数枚国宝金匮,为了搞明真伪,将一枚放在火上去锈,结果出了奇迹如图(九)左: 真品国宝金匮的材质原来是含黄金的。 还有一点要提醒诸位泉友,莽钱制作严谨,具有极佳的审美和设计风格与铸造工艺一致性特点如图: 国宝金匮上下平齐,底边长2.8厘米,(高,汉尺约2.6寸)方孔圆钱直径当然也是2.8厘米。下部非正方形,高2.6厘米、底边2.8厘米 。 上图,货布高:汉尺2.5寸(56mm),重:25铢(18.2g左右,货布也有减重版,但绝无超重版)、平五千汉尺三寸,凡是不合上述尺寸的均为民国以来按照古泉汇,古泉汇考的尺寸制作的赝品。再有古泉收藏家柳冬青先生,2008年编著了【钱币鉴赏与投资中国历代古钱币】一书,该书关于国宝金匮一节的插图与国博藏品相差甚远,而与本人见到的,基本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