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到代的古董薄胎瓷器,还是新制的薄胎瓷器,在陶瓷器收藏圈都价格都不斐。到代的真正古董的不谈,就我对现代瓷器艺术品的了解,能具备艺术收藏价值的薄胎瓷器,没有上万是拿不到东西,由其是瓷器名家的作品更高达上百万。 . 薄胎瓷起源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至清代为止,因瓷土配方与窑烧温度掌控的制作技巧,一直是明、清两代各时期陶瓷工匠不外传的机密,加上胎皮薄,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膨胀,在回温冷却过程中会收缩,因此极易发生烧制的碎裂,所以能烧出薄胎瓷一直是古代陶瓷工匠及近代陶艺家会想挑战的瓷器制作技术。真正明、清两代古董薄胎老瓷比较厚(好像是1.5〜3mm左右吧),出土发现的多是破损或碎片,完整品几乎都是宫廷流传之物,民间百姓不会拥有,能保存至今是相当相当稀少,属于博物馆展示文物。 . 薄胎瓷工艺技术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甚至到解放后至1980年之间,这种薄胎窑烧技术与研究基本是停顿,甚至可以说已经失传。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因金属熔炼冶金设备提升,间接使得电(气)窑炉问世,让原本难以掌控烧制时间与控制温度变化的古老砖造窑烧,得以升级改成可控时控温的电窑炉,加上瓷土配方成份被逆推破解,还有陶瓷匠人对科学化学知识提高,让现代陶瓷艺术家对多种矿物的熔炼,以及对烧制技巧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对薄胎瓷(烧)在瓷土配方与烧制技巧上的理论技术,也就不再那么神秘,只是原理与技术理论用讲的都能懂,但操作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因为通常按表操课去烧制时,作品失败率还是很高,这也是现代许多陶瓷工艺家极力想去挑战的地方。唯不变的是还是使用白釉瓷土,与那彩绘的釉(药)料还有釉烧技术,这些关键原料配方与技术一直是历代每一位能烧出薄胎瓷烧陶艺家不外传机密。今日若只想烧出一只薄胎素瓷不难,但要是再加上釉彩,失败率会倍数提高,因为釉色越多,每一次回炉烧制会在原有的难度上层层倍增。一般鸡蛋壳厚约在0.3mm〜0.37mm之间,现代陶艺家对薄胎瓷器型大小的定义是形体在30cm以上,厚度在0.35mm以内,故近代陶瓷匠及陶瓷器收藏家又给它一个名称叫「蛋(胎)壳瓷或脱胎瓷」,目前最薄的彩绘薄胎瓷器记录是0.1mm〜0.17mm。 . . 帖主的藏品叫「薄胎皮灯」,是80、90年代被大量制作用于外销欧美的日用艺品,它的制作是从正统薄胎瓷(烧),在瓷土配方改良延伸的一种类似玻璃质的低温模造烧结产制品,它与传统薄胎瓷器和正统的薄胎瓷,在原料与制作技术上有很大的区别。这是说薄胎皮灯是属于可收藏的老工艺品,非是具备工艺价值的艺术收藏品。 . 正统、真正薄胎瓷是使用白釉瓷土+釉(药)颜料彩绘,是手拉胚成形后再修胚慢慢刮薄,先低温(约850℃〜950℃)素烧定形,再逐次上釉色彩绘作画,经高温(约1150℃〜1250℃)多次回炉,才能将瓷土与不同釉色给烧制出来,完成的作品会在画功与瓷器本身会兼具瓷彩的美感与质感。这烧制环节在操作上技术性很高,是相当难控制的工艺技术,其除了需顾虑器皿本身烧制温度的控制与定形外,还须兼顾注意不同釉(药)色有不同的烧结温度,故需经多次回炉,且越烧越薄、越烧越透,越烧色彩越艳。所以每次回窑炉在加温与降温过程中,都有相当高的风险会在过程中烧毁或破裂,能成功的将作品烧制出来,其表面会带有瓷器特有的光泽(瓷光),釉彩的绘画是渗入瓷器表面,色彩不会扩散晕开,会同瓷器一样的美感,当光源从里向外透时,瓷器本身与彩绘的明暗不会散光,同时还能将瓷器上画家作画功力完美呈现,成为收藏艺术品。陶瓷器的工艺技术与观赏性的价值很高。 . 而这「薄胎皮灯」使用的是改良瓷土+配方(通常会加入硅、铝、铅....等,说白了就是介于瓷土跟硅土之间的一种类玻璃),其制作方式是先将原料土稀释搅拌成适当浓稠的泥桨,再倒入预制模型利用滚动或旋转离心定成型,这环节就是控制薄度的关键,待干燥后开模将素胚修整并磨去模(具)型开合的结合线,再人工描上线条给绘上色彩,通常只须经一或两次低温(约800℃〜900℃)炉烧就可完成。它烧出来的表面质感像玻璃一样,彩绘图案无法溶入表面,内胆在光线折射下还能看到微起伏状,光源从里向外透会散光,彩绘图会呈现昏明分明看起来像转印的印刷,虽然近年已有改良的低温彩绘颜料能与其结合,但质感与画功的细腻度,还是无法跟高温烧出来真的釉彩瓷器相比。所以两者在用料、工艺技术、以及艺术性....等方面的玩赏收藏价值,一个是天花板,一个是地板。 这种制形样式的瓷灯罩我在90年代末的欧洲跳蚤市场曾经见过,我是这么认为它应该到不了上世纪70年代,从时代背景来看,至少在70年代末期以前是不存在,那时国营或民间陶瓷厂应该还没有那种能低温薄烧的瓷土原料与窑烧设备及技术,就更别说量产,再加上那时国内刚经历过一场时代动荡社会正在复原中,民间百废待兴,基本是不会有这种奢华的日用品。所以这种日用型薄胎皮灯若要朔源的话,最可能就是80、9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后,被大量生产外销的陶瓷日用工艺品,这东西至今在国内几个陶瓷重镇工厂还见有在生产,甚至改成铝硅酸盐玻璃质。 . 类似这种老的日用型电器工艺品在判断制作年代有个窍门,首先是要能分辨骨瓷与玻璃瓷的不同,这方面可以从上面的彩绘去观察或触模,骨瓷烧出来的彩绘是渗到表里,看起来(或摸起来)是光滑的,玻璃瓷的彩绘会呈现凹凸,没概念的话可去想象触摸照片跟钞票的手感。然后才是看物件本身器形与彩绘这方面的老新,另外还要特别注意里面配件,正常情况下如果是原件,同样功能的电器配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用材质与型式。楼主可以看底座灯壳材质样式,如果是咖啡色或深茶色的电木,可能就是80年至90年初之间的老物件,若是金属壳则可能是90年代中期以后的制品,若是賽璐珞或塑料薄壳(赛璐珞通常是黑色或茶透色会比较薄,塑料可注意有无射出成型的进浇点与外观合模线)、或陶瓷,则可能是90年代中至末期以后、甚至21世纪的产制品。另外;老的薄胎皮灯罩会比较厚、画功较粗糙,后期或近代制作的会比较薄、画功较仔细,色彩较鲜艳,这是时代人文工艺与工业生产技术,在陶瓷制作与彩绘印刷方面进步的表现。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