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golf 于 2025-10-5 13:49 编辑
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民族在與中亞及薩珊世界往來後,吸收了這種「金質護符」的信仰觀念。 根據《魏書·釋老志》與《北史·蠕蠕傳》等記載,北方民族雖信佛,但仍兼容薩滿信仰,認為萬物有靈、護身神可附於物。 於是便出現了:《北史·蠕蠕傳》 「以金銀銅人,繫於帶間,以辟不祥」。
在薩滿信仰體系中,特定的動物或人物形象被認為具有神聖的力量,可以保護佩戴者免受邪靈侵害、在戰鬥中獲得勇氣與勝利。 將一位全副武裝的本族武士形象製作成貼身金飾,其作為護身符的意圖非常明顯,是祈求祖先或部落神靈庇佑的具體表現。 「山字風帽、裲襠鎧、摺衣褲、長靴」的確是北齊—北周時期鮮卑武士典型裝束。 這些裝束後來在契丹與女真(即金代)中仍被保留。
從考古學上,這種金質人像風格大致呈現一條由西向東的傳播軸: 薩珊波斯 → 粟特商人(撒馬爾罕) → 柔然/鮮卑 → 北齊北周 → 契丹/金
在這條文化鏈中,粟特人扮演了關鍵中介。 根據《隋書· 粟特傳》與出土文物,粟特金匠將薩珊金屬工藝與佛教造像技術帶入中原,形成了融合薩珊金匠技法 + 鮮卑人物風格 + 佛教象徵的混合藝術。
附上自藏一件有趣的中亞早期(金質)陪葬品. 神祗是高鼻子,神祇的雙手在胸前合攏,這個姿勢在印度宗教(印度教與佛教)中稱為 「合十手印」(Añjali Mudrā)。 這是一種表達尊敬、問候、祈禱或虔誠的常見手勢。 這個手勢特徵主要依據是有「印度」淵源來推測。 又神祇頭戴華麗的王冠,頸部佩戴著精美的項圈或瓔珞. 在西元6至10世紀的中亞是絲綢之路的核心地帶,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熔爐。 來自中國、印度、波斯(薩珊王朝)、拜占庭以及草原遊牧民族(如突厥、粟特)的文化在此碰撞融合。 這件金飾的風格既有來自印度的佛教元素,其肖像表現形式也可能受到薩珊波斯[(3–7世紀)或當地中亜遊牧貴族藝術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