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迷中迷 于 2018-6-13 06:23 编辑
* * * * * * * * *
“錢幣品相第三者鑒定”的由來
“我的錢幣比你的好嗎”?“我的錢幣比你的值錢嗎”?“我的錢幣比你的漂亮嗎”?這是每個收藏錢幣者的共同疑問,卻也是促成硬幣品相分級的原動力。所以當卅年多前(註:現在說的話就是四十多、近五十年了)美國出現第三者收費方式評鑑品相後,被美國集幣界稱為革命性的發展。而這幾百年前就存在的問題,開始有了解決的辦法,至少它縮短了買賣雙方對前述疑慮的差距,也使集幣風氣更加旺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可以從國外演變的經驗,來思考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式。
早期美國錢幣界對品相僅約略分成G (good),VG (very good),XF (extremely fine)等幾級而已,張三的XF可能是李四的UNC。在1949年,一位薛頓博士(Dr.William Sheldon )出版了本書《美國早期一分幣》,用數據對硬幣的品相從1~70予以分級,並附帶價格。其方法原本專用於1793~1814年份的大型一分銅幣,他將市場價與等級掛鉤的方式沒有成功,但分級制度本身卻引起廣泛的注意。
真正形成氣候的是1979年美國集幣協會(ANA)所成立的鑑定服務組(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CertificationServices, ANACS),它大大地降低了假幣的氾濫,使集幣活動步上正軌。開辦原意並非是商業化的行為,只是補貼ANA這個營利性組織的一部分開銷。
1986年七家知名幣商合力組成PCGS (Professional CoinGrading Service,),從此這項行為正式的走上了商業化。
該公司的成功自然招來競爭者,NGC (Numismatic Guaranty Corporationof America,)在1987年成立。
“第三者鑒定”的迷思
有關錢幣的真偽鑑定與品相評級,一直都是交易雙方爭議最大的部分,因為它直接影響了藏品的價值,所以“公正第三者鑑定”的形勢日益擴展,由於市場需求甚火,近年更是“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美國的錢幣鑑定評級公司至少曾經達到24家之多。“第三者鑒定”不僅僅是流行,也是必然的趨勢,然而在最講求科學及制度的美國,也依舊存在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
絕大多數的收藏家與幣商都認同,品相評級“是一種藝術,不是一項科學”。鑑定評級的標準各家不同,且每個人的“眼力”也不一樣,自然評鑑的結果就有差異,然而這差別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美國《錢幣世界Coin World》雜誌編輯在2002年做了一項費時長達十一個月的“無預警測試”,以下是2003年5月起分三次發表的測試經過與結果,以及所得到的回應。
表1:用來“無預警測試”八家錢幣鑑定評級公司的十五枚美金硬幣。 表2:同枚錢幣在不同評級公司鑑定後拍照存證
|